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坛巨匠陈忠实曾为我校专家李立科撰写报告文学并获国家文学奖

  • 发布日期: 2016-05-03

2016年4月29,陕西当代文学巨匠陈忠实先生不幸离世,享年74岁。作为陕西日报特约记者的他,从1979年2月与陕西日报初次结缘,从此,陈忠实先生开始了和陕报长达37年的文学对话。37年中,陈忠实获得了三项国家文学奖,其中一项撰写我校农科专家李立科的《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被评为1990—1991年度全国报告文学奖。

 1990年初秋,陕西日报编辑和陈忠实联系,说陕报要宣传一位长期深入渭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李立科,让陈忠实采访写作报告文学。陈忠实当时正融入《白鹿原》的写作过程,目无暇顾,当即推辞。然而架不住几位编辑词恳意切的请求,尤其说到是省委决定要宣传这位默默地为农民干实事的科学家,陈忠实不能再执意推辞了,加上和陕报十几年的情谊,只好把手头正写的《白鹿原》暂且放下,接受了这一写作使命。就在这次采访前,陈忠实正式成为陕西日报的特约记者。、

一个由农业科技记者、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共七八人组成的采访组来到合阳县,见到了李立科。陈忠实和李立科坐下长谈,倾听李立科在合阳十几年的科技普及和推广。随后大家又去了几个乡镇和村庄,访问那些接受新技术并且获得显著效益的干部和农民,更多地感知到干部和农民对李立科的赞颂乃至感恩的真挚情感。跟着李立科来到田间地头,陈忠实亲眼看到实施他的新技术的麦田里差异明显的麦苗,“对我也是一次科技知识的普及。”采访到号称“合阳的西伯利亚”的甘井乡,朴实而又务实的乡党委书记说到李立科,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言语里深沉的情感味儿是那样自然和由衷。这个号称西伯利亚的乡镇,年降雨量很少,李立科的新技术正好解决了缺水保墒使麦子增产的矛盾。多年后陈忠实依旧不能忘怀的是,当时接受采访的李立科不久前刚刚做过面部颌骨癌症手术,说话困难,许多接受采访的男女乡民说着说着便泣不成声……陈忠实对李立科给予了最高的评价:“我在那一刻,真实地理解了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些男女乡民的眼泪,无疑是对一个堪称伟大生命的礼赞。”

回到西安不久,陈忠实就写成了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全篇约一万五千字,在《陕西日报》全文刊发。隔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向李立科学习的决定,在《陕西日报》头版刊登消息。一个长期扎根渭北高原为民兴利造福却默默无闻的农业科学家李立科,突显在人们眼前,影响着也提升着人们的审美和价值判断,陈忠实也在这次采访中完成了一次心灵洗礼。1992年春天,在写完《白鹿原》等待编辑审稿意见的颇为忐忑的情境里,陈忠实一个人仍住在原下祖居的屋院,吟诵古典诗词成为他最大的兴致。初夏时节,一个始料不及的好事发生了,《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被评为1990—1991年度全国报告文学奖。

陈忠实在《白墙无字》中说:“三十多年过去,我颇多感慨,在我文学写作的生涯中,有幸获得三项国家文学奖,而其中两项(短篇小说奖和报告文学奖)的作品,都是在《陕西日报》发表的,而且是编辑热诚邀约促成的创作。且不论理性的意义,也不说道德的操守,单就纯粹本能的情感驱使,恰是《陕西日报》这方平台,让我获得了文学创作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突破……许多年来,凡有《陕西日报》召唤,需我配合,我都不敢马虎,多是那种本能的情感驱使。”

                                       (来源2016430日《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