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五十八座•半》首映 :致敬58座半水库设计者的“芳华”

  • 发布日期: 2018-05-08

校友王蔚,新疆水利专家,自1958年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扎根新疆,在和田地区工作33年,和当地水利工作者、当地人民一起修建了58座半水库、24座永久性渠首、2万多公里的水利渠道,使和田地区绝大多数农田成为稳产高产田,为了和田地区的水利事业和民族团结奉献一生。

 《五十八座·半》首映仪式上出品人李德华(右一)、主演高强(右二)和导演董玲(左二)登台发言(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晔摄

 

脚踏昆仑三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4月28日,根据新疆著名水利专家王蔚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电影《五十八座·半》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首映式。

     影片讲述了王蔚自1958年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扎根新疆,在和田地区工作33年,和当地水利工作者、当地人民一起修建了58座半水库、24座永久性渠首、2万多公里的水利渠道,使和田地区绝大多数农田成为稳产高产田,为了和田地区的水利事业和民族团结奉献一生,最终积劳成疾,因病去世的感人故事。

当年,和田地区虽有36条河,但绿洲狭小,沙尘频发,农民辛辛苦苦引进灌渠的水,能流到田地的不过十之一二。1958年春,王蔚从乌鲁木齐到达和田。 先后修建了雅普泉水库、东风水库、普那克水库等58座水库,防洪蓄水造福着和田民众。

受益的皮山县皮亚勒玛乡,曾是和田地区有名的干旱区。1984年,王蔚带领同事考察论证,提出“东水西调”,在戈壁沙漠中开挖水渠,将喀拉喀什河水从遥远的墨玉县引到皮亚勒玛乡。如今,这个乡种植石榴,颇具盛名,人均收入超过万元人民币。

1986年,为了在喀拉喀什河上游找到理想的水库库址,61岁的王蔚带队登上喀喇昆仑山,翻越海拔4800多米的冰达坂,在高山深谷中风餐露宿,辛勤工作,掌握了喀拉喀什河上游大量地质、水文、气象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王蔚与相关水电部门领导与专家的多次考察、论证,选址乌鲁瓦提水库。

1991年4月27日,因肺癌病重的王蔚强烈要求回到和田,但在飞机落地后,他艰难地走下飞机,深情地望着和田大地的那一刻,便溘然长逝。王蔚临终前叮嘱:“我死也要死在和田,我要看着和田人民把这项工程建设好。”这项工程便是乌鲁瓦提水库,《五十八座·半》的“半座”。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2002年完工后,可改善灌溉面积113万亩,扩大灌溉面积近70万亩,乌鲁瓦提水力发电厂已成为和田地区的主要骨干电源之一。如今,水库已经运行20余年,让和田人民告别了防洪之忧,无水之愁。当年,建成的乌鲁瓦提水库还囊括了水利工程的多项大奖。只可惜王蔚未能看到水库开建。

片中王蔚的扮演者高强称,在扮演王蔚后,逐渐感到王蔚就像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好党员。焦裕禄把整个身心都放在了兰考县的脱贫致富上。同样,王蔚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和田水利事业。“他很多事迹都打动了我,三十多年的青春全部留给了和田,特别是临终之际也要回到和田,他还想看看和田以及和田的水利工程,这特别感人。”

电影《五十八座·半》导演董玲介绍,电影于2016年底在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开机拍摄,先后在多个地方实地取景拍摄。她提到一个让自己难忘的细节:“王蔚在当地的影响深入寻常百姓心中,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们拍摄的时候就有老乡知道我们是拍王蔚的事迹,给我们端了一大盘水果。这不是给剧组的,是代表他们对王蔚的一种情感,而王蔚的墓前,大石榴永远不断。”她说:“虽然拍摄周期长,过程艰难,但正是有了一批像王蔚这样的建设者、奉献者,和田这块土地才有了蓬勃发展的火热现实。他就像乌鲁瓦提的含义一样,一个 ‘伟大的父亲’,我们希望他的故事能启迪更多人。”                         

(周晔 齐易初 孙亭文 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