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军志

  • 发布日期: 2007-02-01

     一个播种甜蜜的人

  资料来源:陕西日报,2006年5月25日第4版

    ●短短四年时间,阎良区甜瓜由2亩发展到5万亩,迅速成为该区的一个支柱产业。
 ●农民说,要想发,种甜瓜。要种瓜,靠专家。
 ●一位大学老师为了甜瓜付出了10多年的辛勤耕耘,农民称赞他——杜军志,一个播种甜蜜的人
  
  杜军志,1992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蔬菜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在当时的农科院果蔬所从事瓜类研究。当时山东、河北用建日光棚厚墙的办法生产的厚皮甜瓜虽被市场看好,但由于日光温室成本高,一公斤卖价8-10元钱,加上果形大,普通老百姓不愿买。看到这些,杜军志琢磨上了:能不能利用简易工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果形再小一点?经过两年的钻研,他终于培育成了一个小果形的理想品种,之后的4年里,杜军志从新疆到海南,从杨凌到宁夏, 反复试验, 一个早熟、含糖量高、小果形的“早蜜一号”厚皮甜瓜新品种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成果,杜军志不愿再走转让成果的路子,他要下决心亲自推广,趟一趟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路子。
  话语不多的杜军志心里有数。1999年刚开春,他来到阎良这个有甜瓜种植氛围的地方,找了一个农户,只让他种2亩,跟踪指导管理。到了6月,邻居的传统薄皮甜瓜不结瓜,而杜军志指导的瓜棚里满园瓜香,当年这家农户就收入1万多元。消息传开,农民纷纷上门找杜军志要种子。要种子的人心里有自己的算盘:种3亩瓜,一亩5000元, 3亩就是1.5万元左右,还了账,还能盖房。在阎良区政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持下,杜军志的厚皮甜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第二年阎良区就发展到700亩。2002年突破万亩,2006年全区种植面积达5万亩。阎良区的政府官员说,辖区5万亩甜瓜产业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特别是杜军志老师的贡献;瓜农更是感激地说,杜老师研制的厚皮甜瓜新品种让他们赚了钱,他到瓜棚手把手给他们教技术,瓜农需要这样的专家。农民编了这样的顺口溜:“要得富先修路,要得发种甜瓜”。在2005年的杨凌农高会上,阎良区科委又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协议,决定在阎良区发展10万亩的标准化、无公害的生产示范基地,加速甜瓜产业发展,并且带动和辐射到周边县区。
  上月中旬,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区管委会与阎良区政府联合召开的甜瓜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记者见到了杜军志。说起甜瓜,不善言辞、朴实憨厚的杜军志成了会上的明星。会议开幕头天晚上的预备会上,他向到会的专家和政府官员介绍了在阎良推广厚皮甜瓜新品种的过程,并作了《陕西省厚皮甜瓜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的报告。在杜军志经常工作的“康桥甜瓜科技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了以杜军志为首席专家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们贴在墙上的目标责任书,
还有他们指导的百名甜瓜科技示范户的名单。杜军志带着前来参观考察的专家,走进他指导的一个个示范户的瓜棚,谁家的棚有多大,种的啥品种,挂果情况如何他都清清楚楚。在杜军志指导的示范户潘明军的瓜棚里,苗壮瓜繁,潘明军高兴地说,今年7亩甜瓜再加后期套种棉花,又能收入2万元。有村民听说杜老师来了,赶忙跟过来咨询自家棚里遇到的问题。
  在阎良甜瓜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杜军志又提出了在我省发展厚皮甜瓜生产的设想。他从分析了我省大荔县种植哈密瓜面积下降、蒲城县“洋香瓜”面积萎缩的现实和我省适宜种植厚皮甜瓜的有利条件及当前市场对厚皮甜瓜供不应求的情况,希望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把这项甜蜜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好,让更多的农民尝到甜头。
                                    (本报记者  党朝晖  王鸣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