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钢

  • 发布日期: 2007-01-30

      2005年3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校友许为钢博士捧回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为第二主持单位),这也是2004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惟一一项来自农业战线的科技成果。
  许为钢,男,1958年10月出生,1982年考取原西北农学院赵洪章院士的研究生,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8月调到河南省农科院工作,现任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高产育种室主任,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常务理事,政协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委。2002年度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2003年度荣获河南省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2004年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
  许为钢同志长期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遗传育种原理与方法学研究。在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小麦产量育种优化模式、小麦品质改良、作物育种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特别在优质小麦品种选育上成绩斐然。
  一个人成功最大的秘诀在于“眼光”。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其科学的预见性也尤为重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许为钢同志基于对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发展形势的分析,预见到我国小麦生产将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将优质小麦的选育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历时10年的刻苦攻关,于1999年主持育成了优质小麦品种9023。该品种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的育成,为河南省乃至我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粮食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双赢目标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保障。对9023小麦品种,河南省主要领导王明义常务副省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刘大钧都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个品种为河南省发展优质小麦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该品种的育成标志着我国在优质小麦的综合性状育种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郑麦9023在豫、鄂、皖、苏、陕五省累计种植面积已达到5787万亩,2003年秋播面积达到2562万亩,其中河南省秋播面积1520万亩,位居我国当前单个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的第一位。2001年~2003年郑麦9023已累计增产6.1亿公斤,新增产值14.4亿元人民币,并作为制粉小麦在我国首次实现出口创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11月郑麦9023已累计出口14.3万吨,创汇2073万美元。
  许为钢同志的事迹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介绍了他培育河南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9023的有关情况。许为钢同志的科研成果出于河南,辐射到全国,影响到世界,他确实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人,但走近许为钢同志,给人的感觉朴实、平易近人。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核心区西平县,当地干部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我们的博士”。“我们的博士”深入到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落,与农民打成一片。这种“求真务实、眼睛向下”的科研作风,也是我们西农人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西农毕业的学生一开始就具有“深入、扎实、潜心、奉献”的工作作风,深入就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扎实工作,潜心研究,乐于奉献。西农毕业的学生,其吃苦耐劳是超常规的,也是惊人的。许为钢同志的在科研事业上的成功,不仅是眼光,是睿智,而且与超常规的工作和乐于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9023小麦品种大面积推广三年来,他用于技术指导乘坐的汽车每年行程都在八万公里以上。我们的老前辈,西农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老师曾培育的小麦品种“碧蚂1号”,我小时候就记得这个品种,曾被誉为救活了大半个中国,这当时确实是小麦品种培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进展。如今,郑麦9023,成功地将优质强筋、早熟、抗多种病害、高产稳产特性、广泛适应性结合于一体,被专家誉为育种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可以自豪地讲,西农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全国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这确实是值得我们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