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成——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 发布日期: 2007-01-31

      张永成,男,现年52岁,中共党员,1953年9月生于陕西杨陵,1978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
  青海省农科院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全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一直从事马铃薯育种、栽培、推广等研究工作,育成了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审定,并在宁夏通过了重新审定,被审定为国家级品种。该品种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良产品奖,获青海省科技展览一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推广项目获甘肃平凉地区二等奖、获青海省农林科技进步二等奖。育成了青薯2马铃薯新品种,由于品质优良而得到国家”后补助”资助,获第六届中国杨凌农业博览会“后稷金像”奖,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永成专家主持全国和西北地区马铃薯区域试验项目、主持青薯168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主持青薯168新品种推广和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项目。主持青海省科技厅“十五”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参加国家“八五”攻关马铃薯育种项目,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参加国林科院ABT生根粉系列研究与推广工作,分别获国家和林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级证书)。获青海省青年科技奖一项,获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奖”一项。共发表论文40多篇,优秀论文10篇。撰写的《马铃薯综合栽培技术》一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持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采用系统工程学原理与方法,研制出适于我省水地和旱地丰产模式栽培技术措施,创造出大面积亩产4000公斤的高额丰产,在西宁地区属首创,在全国也属领先,并获省级成果鉴定。该措施的应用,使群众在应用新品种的同时,掌握了其丰产栽培技术措施,使良种良法相结合用于生产实践,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青海省地域复杂,大部分山区属贫困地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较大,是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使广大群众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将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亲自送到了大通县青山乡、湟中县大才乡、湟源县大桦乡、乐都县蒲台乡等贫困乡进行示范种植,建立良种繁殖基地,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和群众一起播种、调查、测产收获。经测产验收,新品种平均亩产3000公斤,比对照品种(高原七号、下寨65、牛头等)增产20%—70%,使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坚定了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心,增强了种植新品种的积极性。近年来,凡种植马铃薯新品种的农户均得到了可观的收入。大通县青山乡每年调出种薯20万公斤,单价0.4元,直接经济收入8.0万元。目前,该品种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
  为了加速成果转化,使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扶贫性推广工作。参加青海省百万亩粮油丰产技术承包,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在大通县青山乡(贫困乡)驻点,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推广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引进小麦青春533和青油241等优良新品种,获得成功。在驻点期间,跑遍了全乡的大部分山村和地头,宣传新品种、新技术,顺利地超额完成了项目下达的技术指标和任务,该项目获农业部和省级丰收二等奖。1992—1994年主持全省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工作,组织大通、湟中、湟源、乐都、民和等县的推广、种子部门,对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结合其丰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周密的布置和安排,深入到东部农业区和各类地区(川、浅、脑)进行宣传、调种、技术指导、科技推广等工作,使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近年调往省内外的优良种薯达300多万公斤,直接经济收入达90多万元。既使我省的种植户收到了效益,同时又满足了兄弟省地的需要。加之省外贸将该品种作为商品薯调往香港、广州等地,直接经济效益达83.16万元。该品种已经成为西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260万亩,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7.6亿元。
  九五期间主持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马铃薯新品种青薯2号,表现抗病性强、产量水平高,平均亩产3000公斤,最高产量达4192公斤,品质优良,淀粉含量高达22.68%—25.83%,比全国审定品种高出7—10个百分点(全国77个审定品种平均淀粉含量为15.05%)。该品种获国家后补助项目资助,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获中国杨凌农业博览会“后稷金像”奖。2003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动承担中国林科院ABT生根粉系列推广与研究工作,撰写近10篇科技论文,均已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发表,并获优秀论文和个人工作奖和科技进步奖多项。??
  目前,仍主持着省科委下达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项目,育种目标是培育早熟早上市品种、食品加工型品种和抗旱品种,力争培育出马铃薯新品种用于生产实践,为青海的农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