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记全国先进工作者“育种劳模”王长春校友

  • 发布日期: 2007-01-31

    王长春,男,1948年3月生,中共党员,1982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现任铜川市印台区小麦育种中心主任,研究员。
    王长春同志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小麦育种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国家、省、市25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其中14项获得科技成果奖。著有《王长春农业论文集》和《王长春农业科普文选》两本专著,多次受到省、市、区级表彰、奖励。1997年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2年被授予“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荣誉称号;1993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现将有关报道转载,让我们学习他们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的精神,记住校友王长春为母校赢得的光荣。 
                                                              ——编者

   “你是咱们这里刚来的大学生,工作上有什么要求?”“只要有一块试验田就行了!”1982年,刚刚大学毕业毅然放弃留校机会的王长春回到了铜川,面对农业局长的提问,他坚毅地回答。
  就这样,王长春被分到了当时全市惟一有试验田的郊区原种场,从此,开始了他与小麦育种的不解之缘。其实,当时只要他不吭声,完全可以被分到机关工作。

 

一张三条腿的桌子,他伏在上面开始了攻关


  原种场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一张3条腿的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板夹、一把直尺、一瓶墨水和一本稿纸,这是当时王长春领到的所有办公用品。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这里有试验田。
  从此,不管是六月烈日,腊月严寒,试验田里都少不了一个瘦瘦的高高的身影,那就是正在搞科研的王长春。
  当时,郊区原种场以繁育畜牧良种为主,没有基本的育种设施。育种需要温室,原种场无法解决,王长春便决定自己设计建造一个土温室。往日拿笔的手,操起了瓦刀,不太干体力活的他,安装温室的烟囱时,差点被水泥管做的烟囱砸着脚。没有钱买必要的仪器设备,他就土法设计代用品。最后,硬是建起了一个20平方米的温室。
  温室炉子旁边有许多坟坑,坑旁墙下是通水道,晚上经常有野兽从这里进入农场。1983年的一个晚上,带哨的西北风裹着雪花,紧一阵慢一阵。王长春拿着铁锹打着手电去给炉子加煤。突然,温室旁边的草丛里一条黑影一闪而过,吓得他腿肚子哆嗦,从一人多高的坡上掉了下去。他起来定定神壮壮胆子,用手电照了照四周发现没有野兽,才再次去给炉子加煤。
  原种场用水要从旁边的沟底抽,冬天管道经常会被冻住。1983年冬季的一天水管被冻住了,凌晨一点多王长春被场长叫醒背柴烤水管。前一天,他浇了一天小麦,累得全身都快散架了。他二话没说,就冒着寒风,捆了一捆柴火,用铁锨把挑着走向沟底。天黑、坡陡、无路、风大,王长春连人带柴被风刮倒,顺着山坡滚了下去,幸好不远处有一棵树挡住了他,才没有造成危险。
眼底出血,医生再三警告,他才住进了医院
  1989年,王长春由于长期用眼过度,眼底出血,病情严重。如不及时住院治疗将有失明的危险。铜川医疗条件有限,必须到西安治疗。当时正值小麦抽穗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不愿到西安住院。最后在医生的再三警告下,才不得不到西安住院。
  住院期间,王长春放心不下育种,就用医院的病例,写下小麦杂交育种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方法,然后让来看望他的同事和朋友带给助手,指导助手顺利完成工作。小麦杂交和收割两个关键时期,他实在放心不下,还抽时间回了两次铜川。
  住院期间,他仍然坚持用一只眼睛工作。半年时间里,整理分析了4万多条数据和技术资料,撰写技术资料和论文6篇,编制试验计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8份。病友说他:“有人在单位不愿工作来住院。而你在单位干不够,住院还要干,真少见。”
  1997年3月,王长春终于完成了恢复基因数量和性质共同决定恢复力的研究,这是对于小麦雄性不育理论的一个突破。下班时,由于过于兴奋分散了注意力而出了车祸,导致颅内出血。住院的那段日子恰好是小麦杂交季节,他要求助手冯艳丽每隔一天到医院汇报一次育种情况。对出现的问题,他及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和措施。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无规律的饮食,使王长春积劳成疾。长期的脑力劳动,使他神经衰弱,至今仍然不敢喝茶;忙于劳作饮食不规律,导致他消化不良。一次,背着90公斤重的麻包,腰不小心扭伤,自以为休息几天就没有什么事情了。谁知,却被医院检查出是腰椎间盘突出,多方医治疗效不佳。此后,他为了减轻腰痛,不少的论文和资料是趴在床板上完成的。
  对于工作,王长春是无私的,但是对于家庭,他却是苛刻的。由于长期忙于试验田,家里的责任田,王长春几乎没有去过,都是由妻子一个人默默地承担了下来。
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出钱请人代劳。家搬到城里后,为了方便观察和加代繁殖,阳台上摆满了加代小麦的盆盆罐罐。妻子还得帮助他浇水、施肥、松土等等。几十年来,王长春没有在家过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春节也很少。对此,妻子毫无怨言。

 

铜麦品系及制种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王长春课题组先后育成了铜麦1-4号。特别是铜麦3号,将优质强筋和高产有效的统一了起来,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颁优质小麦标准,完全可以取代进口小麦;目前,铜麦3号是国内审定的优质强筋小麦中增产幅度最大的新品种,被列入国家2003年-2008年重点科技推广项目。
  在理论上,王长春首次发现了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及其遗传方式。首次提出了“小麦T型杂种阴性恢复基因”的概念和遗传模式,为选育恢复力高而稳定的T型恢复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他还总结了一套快速、高效的杂交小麦高产繁育和制种技术,在此基础上选育的旱地杂交小麦T9306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区试的旱地杂交小麦品种。
    20多年来,王长春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和推广项目25项,其中14项分别获得国家、省部和市级科技成果奖,应用后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育种劳模”。
                                                        (王海涛  栗波)
(原载《陕西日报》2005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