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林

  • 发布日期: 2014-04-15

持之以恒的肥料科技产业化之路           ——记我校校友樊小林教授的科研人生   从西北农业大学到华南农业大学、从助教到博导、从氮素循环到缓/控释肥料、从小实验室到产业技术平台、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生产,这一系列的变化记录下了樊小林教授的看似平凡的科学研究之路。 樊小林,男,195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肥料学博士点带头人,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主任,广东省高校环境友好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首届肥料工艺与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肥料协会理事,国家香蕉产业体系土壤与肥料岗专家。1982 年1月、1992年和1998年分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分别获得土壤农化学士学位、土壤学硕士学位和植物营养与施肥学博士学位。1997年,他南下跨进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门,开始了“热带与亚热带植物营养”和“新型肥料”双方面艰辛的科研之路。 控释/缓释肥料技术是樊小林教授研究的主攻方向。近20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该项技术的研究方向,认为它是未来肥料发展的方向之一。“控释”就是控制肥料中养分的释放速度以及肥效期,“缓释”就是使肥料缓慢释放养分,明显的延长肥料的肥效期。无论控释还是缓释,其目的都是要明显的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损失极其可能造成的污染。通过应用控释/缓释肥料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肥料的肥效,从而减少化肥的用量。在他看来,肥料是粮食的粮食,肥料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樊教授选择了新型肥料作为研究发展方向并坚持走下去,是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减少化肥的使用,为土壤利用的可持续性“保驾护航”。 从1998年成功申请了国家第一个资助控释肥料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以来,樊小林教授至今主持了30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香蕉产业体系土壤肥料岗位建设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973专题,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项,农业部高新技术重点课题子专题,农业部948项目,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基金等课题。大量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为以后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樊小林教授坚信只有将肥料科技物化至肥料产品中,才能使肥料科技真正走向大田、走向农业生产实践。如何将实验室研究的肥料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一个令很多专家学者望而止步的门槛,也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在攻克了包膜材料、包膜工艺、配套设备、生产线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之后,樊小林教于2005年获得了农业部成果转化项目资助,但因当时用地政策所限,学校无法解决工厂用地,项目一度受滞难以进展,后经学校同意后,樊小林教授决定走出校门与企业合作开展缓控释肥料的产业化。跨出最艰难的一步后,异粒变速控释肥料、植物油表面反应成膜控释肥料、同步营养肥、脲醛缓释氮肥及缓释复合肥先后与山东、陕西、吉林、海南、江苏和重庆等地,央企、民营企业等8个化肥厂合作,并成功地实现了包膜控释肥料、脲醛缓释肥料及其系列产品的产业化,累积产能达100多万吨。从北至南,从民营企业到央企,樊小林教授及其团队用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技术推动了我国缓控释肥料的产业化进程。

在研究过程中,樊小林教授及其团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撰写了《香蕉营养与施肥》专著。获得控释肥料相关专利5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10项奖励。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樊小林教授主持的“包膜控释技术”获中国土壤肥料业60年最具影响力的技术的荣誉奖励。樊小林教授近20年来在缓控释肥料、系列复合肥料研制及其高效实用技术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同行认可,2012年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生荣誉称号

在他眼中,人生有止,时间有尽,科研之路无止尽,持之以恒勿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