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岐

  • 发布日期: 2014-12-07

森林卫士和他的“孩子们” ——访全国政协委员杨忠岐校友     杨忠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国际林联东北亚森林保护学工作委员会主席,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农工党中央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他主要从事森林保护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和天敌昆虫分类。成功解决了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栗山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蜡窄吉丁等我国重大森林害虫的防治难题,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成功协助美国、韩国、格鲁吉亚等国家治理了重大害虫防治问题。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杨忠岐不仅关注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科研氛围的提案;还提出“关注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设立重阳节为“中华父亲节”等具有民生和人文色彩的建议。 2006年,美国著名的昆虫学学术期刊《美国昆虫学会年鉴》100年来第一次用中文发表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的一篇论文的摘要。这篇论文记述了科学家首次发现重大森林害虫白蜡窄吉丁的重要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这个新的物种,为白蜡窄吉丁这种重大国际检疫害虫找到了有效天敌。这项研究课题由中美两国科学家合作开展和进行。 “这个新物种应该由杨来命名!” “杨,你知道吗?即使美国的森林昆虫学者在这个期刊上发一篇论文也是很不容易的!” 杨忠岐作为第一作者和其他四位作者(3名美国知名专家和1名荷兰知名专家)的这篇论文发表后,得到国际同行真诚而热烈的祝贺。“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拉丁文名“SpathiusagriliYang”的定名人为“Yang”。 2013年,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杨忠岐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北欧爱上森林 记得有人说过,物理研究到尽头就是哲学。在生物防治领域,哲学的影响力也无处不在。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是大约350万年到500万前的光景。而在距今3.6亿年前的泥盆纪,昆虫就开始兴起了。按“先来后到”的规则,昆虫比人类资深近100余倍。在人类出现以前,它们就占领了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只是藏得太隐蔽而不为人知。因此杨忠岐觉得,“把害虫治了、消灭光”的口号不科学,“作为后来者,人类只能管理它们。” “自然界维持着一套有趣的平衡,每一种生物到自然界来都有生存的意义。”昆虫界天天都在进行着激烈斗争,这一切都在杨忠岐的眼皮子底下进行。“昆虫的存灭自有章法,例如天敌把害虫吃到95%到96%就不再吃了,要留下来繁衍自己的种群。它也会考虑,‘如果害虫都吃光了,我的后代怎么生活?’3亿多年来,害虫、益虫就是这么相生相克活下来的。” 森林是宁静美好的,昆虫是可爱有趣的。所有这一切想法,都始自1981年的芬兰。每逢周末,杨忠岐常被老师从赫尔辛基市邀请到位于郊区森林里的别墅作客。“夕阳西下,我眼前是一大片倒映在湖面的森林和灿烂的暮光,成群野鸭悠闲地浮在水面上,北欧的森林如此优美和宁静,我自然就爱上了森林,我想森林就应该给人以享受。” 那些年,他又陆续深入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和美国学习森林保护专业的生物防治知识。他发现,这些发达国家的树木并不是用药剂消灭害虫,而主要依靠天敌来控制害虫。“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里,树木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因子,害虫和天敌也都是其中的生态因子,它们在这个系统中相生相克,每一种害虫都有它的天敌。” 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为杨忠岐后来勇担“森林卫士”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中国科学家为美国治害虫 打开杨忠岐的电脑,最多见的是他拍摄的五彩斑斓的昆虫天敌图片。在他眼里,这些天敌如同他的孩子,美丽并不逊色于翩翩起舞的蝴蝶。正是这些天敌,拯救了地球上众多森林的生命。 从十多年前起,一拨来自东北亚的害虫——白蜡窄吉丁入侵美国,它们隐藏在树皮下钻蛀危害,导致树木的营养输送组织被破坏,英姿挺拔的行道树———白蜡树纷纷倒下,白蜡窄吉丁也成为美国头号重大害虫。美国政府起初的防治办法是发现一棵有害虫的树就砍伐并烧掉,后来发现这并不管用,虫害很快就传到了美国二十个州,损失极为惨重,因为白蜡树是美国森林中的主要树种,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 根据国际经典生物防治理论,在害虫的新传入地,须从其原产地引入天敌使其立足定居,才能有效控制该害虫。美国的科学家们在韩国和日本调查无果后,向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出求助。2003年,杨忠岐接到了国家林业局交给的这项中美两国合作研究、生物防治白蜡窄吉丁的课题。 杨忠岐太清楚发现一个新的能够控制重大害虫的天敌新物种有多难,但他不畏难。他率领团队跑遍了我国东北、天津等林区。每到一处,他们在林子里解剖虫害树,紧盯着每一个看到的小生物,时而惊呼着做下记录,时而失望于没有新的发现,但这都没有影响到他们继续寻找的冲动。 几年过去,课题组解剖了无数的虫害木,在害虫白蜡窄吉丁树皮下面钻蛀的坑道中发现、寻找到了四种天敌昆虫: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白蜡吉丁啮小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和白蜡吉丁卵跳小蜂。它们有的寄生在害虫卵里,有的寄生在害虫幼虫的体外,有的寄生在害虫的体内,有的寄生在害虫的蛹上。天敌们一星期内就能把害虫取食殆尽,并培养出数十头它们自己的后代。 这四种天敌中,有三种是由杨忠岐命名和发表的新种。“就拿这个纤瘦的白蜡吉丁柄腹茧蜂来说。它1年发生3到4代,而其寄主白蜡窄吉丁1年只发生1代,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均为柄腹茧蜂能够寄生的幼虫阶段。因此,它能够多次不断地寄生害虫,从而达到完全控制白蜡窄吉丁种群数量的效果。我国的白蜡窄吉丁正是由于这些天敌的自然控制才没有酿成灾。”杨忠岐解释。 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这四种天敌昆虫被输运到美国,协助控制白蜡窄吉丁。目前,这些天敌在美国14个州安家落户,凶猛的害虫得到控制,美国动植物检疫局和林务局给予中国林业科学家非常高的评价,并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中国科学家的这些发现和成就。 勇于突破经典 从1984年起,杨忠岐带领学生还做成了一件突破国际经典生物防治理论的重大害虫防治问题:这一次不是在害虫原产地引入天敌,而是利用害虫新传入地当地的天敌,成功控制了外来侵入性重大害虫。 美国白蛾是重要的国际检疫害虫。进入暴食期时,能在几天内将大片树林或果园的树木叶子吃光。杨树、柳树、法桐、向日葵、大葱、豆角等都逃不过它的利齿。 “仅在我国北方,美国白蛾危害49科108属175种植物,几乎包括了我们栽培的所有林木、果树、园林植物和花卉、蔬菜、农作物以及多种草本植物,很难做到彻底防治。”杨忠岐说。美国白蛾被列为我国六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对象之一,也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列为检疫对象。 1952年起,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就从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引进10种天敌昆虫,进行了15年利用天敌昆虫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这个初衷没错,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引入的天敌缺乏转主寄主,单靠美国白蛾为寄主在自然界不能形成稳定的种群,达不到对美国白蛾的有效控制。”前车之鉴令杨忠岐改变了思路,他将控制国内美国白蛾的策略定在立足国内寻找天敌。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杨忠岐调查发现,美国白蛾在我国有30多种天敌,其中有12个新种,他都予以命名和发表。从中他筛选出了生物防治美国白蛾所利用的特优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攻克了天敌大规模人工繁育的难题,研究出一套无公害利用天敌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技术,解决了我国城市园林树木无污染防治美国白蛾的问题,为我国城市园林和森林树木完全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害虫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这项专利技术为杨忠岐赢得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后,韩国、格鲁吉亚等国的林业专家纷纷慕名而来,与杨忠岐商讨引进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适逢北京奥运会临近,中国承诺举办“绿色奥运”。为维护首都生态安全,课题组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林保站等部门利用该项技术控制美国白蛾,将先后繁育出的53亿头周氏啮小蜂进行了释放;喷洒HcNPV病毒50万亩(次),为控制这种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确保2008年绿色奥运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 如今,在北京许多小区的树木上,只要抬起头就会发现,每棵树上都挂着一个茧。会有5、6千头周氏啮小蜂从茧里飞出,不管害虫钻在哪里,它们都能找到,并进行寄生和消灭。这其实就是杨忠岐的“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技术。 很多人觉得奇怪,都问杨忠岐,“这个蜂是你发现和命名的,为什么不姓杨,而姓周?” 他缓缓地说,“为了纪念我的博士生导师周尧教授。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也是新中国昆虫学的奠基人,他对我的影响深远,我以此回报师恩,感谢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2013年,国家林业局在河南省召开会议推广生物防治,提出今后我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和方针将由以化学防治为主转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这是杨忠岐几十年来一直实践并奔走呼吁的事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民身体健康都有裨益。”这个策略的实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行进的一些旧有模式,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 科学家的忧与患 这几年,国际林业界对中国频频刮目相看,前来找杨忠岐交流的国际林学家越来越多,他内心也并不平静。“30年前,我并不敢想发达国家也会来向我们请教、学习我们的技术。” “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二批留学生。如果没有这项政策,我就没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然后加以创新和运用,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才能慢慢解决过去不能解决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问题。”杨忠岐对记者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杨忠岐惦念最多的是科技和民生。“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占GDP的1.95%,达到了整个欧盟对科技的投入水平,但我们却没有做出相应的重大科技成果。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国人愚笨。有些机制长期不理顺,也使科研受到影响。” 第一次上两会,杨忠岐就呼吁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2013年两会上,他提交《关于创造良好科研氛围让科技人员专心进行科学研究的提案》,针对科研项目立项过程存在着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提出应当在科研立项上增加透明度;简化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和总结中的汇报、进度调查和检查次数,不给科技人员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2013年政协的一次小组讨论中,杨忠岐的发言是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组里认为他的发言重要,又推举到联组会上发言。当着出席联组会众多部长的面,他举了自己调查到的种种食品中农残超标、危害健康的数据,说,“为了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蔬菜、瓜果和粮食,喝上放心的茶,吃上无农药污染的中药,治理我国农药滥用、防止农药残留问题现在到了非下力气、痛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我们相信,只要真抓实干,严格管理,是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的。” 几十年来,每天研究森林,每次踏入森林都是帮忙解决病虫害防治科学问题,离享受森林的最初想法越来越远了。杨忠岐说这并不重要,国家的生态环境好了,老百姓能看到蓝天,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是他孜孜不倦、一生追求的目标。 (来源《中国政协报》2014年12月2日04版  作者:司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