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 发布日期: 2017-01-13

埃及校友金山:“中国制造”背后的故事

我校埃及校友金山博士(OSAMA ABD ALLA ABD ALSHAFI MOHAMAD)最近“火”了,这源于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国内重要媒体以《“中国制造”的科学家》为题对他的报道。

2008年,金山来我校留学,四年后他博士毕业回国工作。2015年3月,应中国科技部的邀请,金山博士在北京向2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讲述自己在中国的科研成长经历,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以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今年3月28日,金山博士受到正在埃及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切会见。

走近这位埃及科学家“中国制造”的过程,透析这一制造的“西农印记”,可以讲述出来华留学教育的一出精彩的微故事。

知识印记:与水保精神一脉相承

“从事科研60年,3次考察黄河流域,行程10万里以上,仅步行考察就有3万多里”唐克丽教授六十年黄土“长征”路的故事影响着每一个西农水土保持工作人员,不分教工还是学生,也无论中外国籍。

正是延续着水土保持人的这种精神,金山在学校攻读博士的4年中,没有回过一次埃及。每年寒暑假,都是在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查阅资料、做实验、撰写论文中度过的。

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野外调查中,除了过夜需要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备外,住野外、啃馒头、喝白开水,导师韦革宏教授力所能及地对这位外籍学生给予照顾。

“我和我们国际学院的院长郑粉莉教授是黄土高原上的工作同志。她的实验研究山地,我去过。我们吃的一样、喝的一样”,在校学习时,金山会这样调侃自己的野外科研生活。

科学道路上的不畏艰难,科研工作的求真至上,让这位外籍博士在校期间发表了5篇影响因子均在1.0以上的SCI论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达到了2.5,先后获评国际学院优秀论文奖和学校优秀留学生干部等荣誉,离他所设定的成为“中国制造”的科学家梦想越来越近。

在导师的指导下,金山积极参加杨凌论坛、参加科技部组织的国际科研会议和培训等,获得6份科技部颁发的培训或参会证书,更牢固树立了科研国际合作交流意识。毕业后,金山始终与导师保持联系,让西农水土保持的科研血脉在自己身上延续,也从未更改过在学校生活期间树立下的“一日为师终日为父”的文化观念,对导师、母校的老师保持着一份中国式的尊敬。

生活印记:和留学西农已无法割裂

四年的留学西农生活,让金山博士获得了全方位的成长乃至于改变。除了穆斯林习俗外,中国的语言、文化、饮食从陌生到熟悉,并最终内化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四年里,他迷恋上了火锅,喜欢上了吃饺子,爱上中秋的月饼,吃上了杨凌蘸水面,对吃粽子再也不为那外层包衣而发愁,喜欢学校过大年的团拜的热热闹闹与全体留校学生相聚的除夕晚宴。谈起这些,金山博士每次都流露出怀念与自豪,尤其是当说起与孙其信校长一起包饺子的故事,激动的心情一如当初。

宿舍楼,21号公寓204房间,对于金山博士来说,无疑是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在这里,他和爱人美娜博士以及女儿一起生活了四年;在这里,他和留学生辅导员老师关系融洽,以埃及留学生“老大哥”的身份协助老师管理着埃及留学生;在这里,每一个生日、中国的节日都有欢聚和欢乐;他用行动和热情,维护着学校——这个中外留学生共同的家园,享受着参与创造多元和谐生活的幸福。

文化印记:将西农故事融入生活行为

从拿着“福”字窗花不知道是什么,到手把手教其他留学生怎么沾水贴、倒着贴,中国生活让金山爱上了中国红。每年领取到学校发的春节对联,他都工工整整地对称地贴在宿舍房门口,教新来的留学生们念他的对联,解释对联的含义。穿上古典的中式大红婚礼服装,与妻子合一张影。意犹未尽的他,遗憾地说已经结婚好多年了,不能在中国举办一场中式婚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汉语老师对中文名字的解释,让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的金山博士对自己的中文名特别钟爱,“叫我金山”是他对朋友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每每到中国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时刻,他都会给昔日的主管校领导侯曦教授和国际学院当老师发来祝福,QQ留言、微信互动、学校地址的e-mail,中国人独有的联系方式,他一直使用着。

“我做的越多,我就越意识到这里是适合我的地方。作为一名博士生,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已经融入了我的人生。”这是毕业之际,回顾在西农求学四年生活时金山所写的话。

认养一棵树,祝福母校八十年校庆。2014年的学校校庆,远在意大利的金山主动联系学校,祝福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很好的学校,我希望有更多的埃及人去西农留学”。在金山的影响下,学校先后招收了30名埃及留学生,金山的妹妹MOHAMED AMIRA目前也正在学校学习。“爱一个人要告诉她,爱自己的学校就要帮助学校”,金山用行动感恩回报着中国母校。               来源:国际学院 | 作者:邵贵文 | 发布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