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银才

  • 发布日期: 2017-04-18

求是人生 燃烛亮爱

      ——访安康学院退休教师邓银才

 

邓银才,1940年3月生,陕西安康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教授,任陕西老教授协会安康学院分会理事,曾任安康行署科技顾问,中国养猪研究会科技开发部理事,西北五省猪协理事,安康地区牧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曾任安康学院教学督导三届六年。工作中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多项奖项和荣誉。退休后仍心系学院发展,不断研究创新,获得多方好评,并于2010年中国创新教育学会授予全国“科研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4月被陕西省老教授协会等评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

千山万水风雨行  自信乐观人生路

五十多年前,刚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邓老师被分配到了陕西省畜牧厅,是当时该单位动物检疫科几个技术人员中的唯一一个大学毕业生,待遇丰厚。然而不久,他毅然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踏上了回家之路,回家不是回归安逸的生活,而是作为家中长子对家庭的负责和对家乡的热爱。而也正是这条回家的路,使邓老师走上了一条更有意义的路。回安康后的邓老师选择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他深知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就这样,教书育人,成为他向前远行的开始,也成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为了把自己武装的足够强大,为了使自己的知识更丰富更好地教导学生,邓老师广泛阅读中外专业书刊,并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学校讲课的同时,邓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徒步行走35000多华里,足迹遍布川、陕、鄂、渝等秦巴山区80多个县区,对每一处禽畜及经济动物品种资源实地考察,研究及进行技术推广。采访中,邓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从80年代到90年代不同时间,在不同地区收集到的动物照片,总共1000多张,每一张,都凝聚着老师对专业知识及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表达着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也昭示着老师多年来扎根秦巴沃土,默默奉献在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第一线上走过的漫漫长路。在任我院教学督导期间,他对青年教师充满爱心,严格要求。“青年教师要在实践真理中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更出色的工作。”这是邓老师用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对青年教师和年轻工作者由衷的告诫和希冀。

目前,在我国山区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山区农村多数环境生态问题的保护工作问题还没有受到重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必须研究出一种适合中国山区农村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为此,他带着自己的研究论文参加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中国2010年老教授论坛,不仅自己坚持学习、工作、科研,还号召更多的人一起研习畜牧知识。在深入农村的实地考察中,邓老师与当地农民进行交流,探讨,用专业知识给了农民很多帮助,让他们接触新事物,并且根据当地的情况,发展特色的物种。这一路的探寻,也使他掌握了大量农业知识,并将其整理,运用在课堂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回归自然,让种群发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邓老师的理想和目标,也应该是千千万万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理想和目标,更是我们全国,全人类的理想和目标。对于邓老师来说,爱国不是遥远空洞的,他的爱国,就体现在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为祖国农业发展奉献一份力量。“爱国”,一直都在邓老师的心里。

看着眼前这位74岁老人,满脸微笑的侃侃而谈,慈祥而和蔼,没有人生艰辛的怨言,没有对挫折磨难的哀叹。我们忽然顿悟到,在邓老师一路追寻和岁月足迹里,都有一条精气神的主轴,那就是充满了乐观自信的人生,才如此丰满而多彩!

阅读和书籍 愉悦自己

“拥案书香醉,圆梦中国情”,这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一种对精神情感的锁定。在他那温馨干净的家中有属于邓老师自己的一间工作屋,一间书房,书房里有6个书架1个书柜,全都放满了老师的书籍,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像一个小图书馆。工作室只有一张写字桌和一张椅子。在这片并不宽敞的天地里,老师体会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幸福来源于对知识的永恒向往,对学习的无限热爱。要想了解世界农业最新发展状况,必须阅读很多国外科研书籍,为此,除了读书期间学过的俄语,参加工作之后邓老师还自学了日语,英语等外语,都达到了阅读写作的水平,并发表外文著述7万余字。采访中,邓老师不时地走进书房拿出不同的书和杂志与我们分享他从书籍和知识中得到快乐与满足,这些书籍,都是老师的珍藏,他就像一个老者在展示自己的心爱之物,却又像个孩子一样满心欢喜。即便与家人一起旅游,他也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这份难以割舍的爱好。在去北京旅游的七天里,有整整三天他都在国家图书馆,阅读、查阅资料。在这里,他仿佛走进的是一家豪华的饭店,汲取精神营养。虽然现在退休了,阅读和写书依然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依然是愉悦自己的快乐源泉。或买或借,阅读之,愉悦之,再升华到写书。可谓完美轨迹,愉悦人生。

求是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

在一张中国地图般大小的调查表上,老师画了一个大大的表格,记满了世界、中国、陕西、安康的有关畜牧业发展数据,并注有分析比较。正是这些知识的线条,点亮了邓老师在这间书房里无数个科研的日子。这张表是老师对人生一个阶段的总结,也承载着他对未来民族事业发展的希望。邓老师每年都发表文章,现合计有196篇,还在继续写。看着那些著作,看着书房简单的陈设和丰富的藏书,我们看到的更是一种力量,知识是最有力的财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邓老师如同一匹久在路上奔跑的马儿,尽管到了享乐之年,但他还是不知疲倦地奔跑前行着,因为梦在更远方,他要去追寻。因为喜欢,所以他坚持,一坚持就是半个世纪。成功带给他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享乐条件,而是更加鼓舞人心的信心和动力,就像他说:“首先要爱国,然后就有了事业心,有了事业心之后就有了做事的动力”。就是拥有着这样的心态,本该是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他却沉迷于科学研究和写书并且乐在其中,没有人要求他必须做什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和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内心恪守的爱党爱国的奉献精神。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爱国也是没有止境的,奉献更是没有止境的。

退而不休  燃烛亮爱

退休后的邓老师其实一直没有远离我们,远离工作,过上休闲小憩的生活。他一直还注目着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他先后3次被聘为被学校返聘为教学督导,工作尽职尽责,不仅严格按照要求履行职责,更用理解和帮扶的眼光去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用邓老师的话说:“我也年轻过,年轻有朝气有活力,但可能经验阅历不足,不一定能较好的处理每一件事情,不可能每一节课都完美无缺,年轻人都是学校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引导和帮扶使他们有更好更快的成长,将来好肩负重任。”对于青年教师关于科研教学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他也是不遗余力,只要有请求,就有回应,从科研书籍资料借阅,到项目申报、到教学探讨,他都竭力支持。

良好习惯 健康生活

“如果你是健康的,你就是自己的财富,家庭的财富,社会的财富。”这是中共安康学院党委书记杨涛同志为邓老师的《金玉良言论健康》这本书的题词。在邓老师看来,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习惯,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现在我还是坚持每天都跑香溪洞,自己身体好了,能做更多的事,也少拖累儿女……”。

一张照片将邓老师和妻子、孙子的笑容定格在生活的岁月中,定格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巍峨的怀抱中。带着“不到长城非好汉”这种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带着浓浓的爱,邓老师也一直在用信念和情感带自己去往想要到达的地方。一路追寻,邓老师也收获了最重要的科学知识和人间真情。

除了亲人的陪伴,历届校友在邓老师的生命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采访时,他回忆起与学生养猪科研小组在一起拼搏,奋斗的点点滴滴,“那时候是多么的令人回味……”那些年轻的记忆珍藏在这位古稀老人的记忆中。

成功,并不只等于事业的成就,也不意味着地位权势。真正的成功是生命的平衡状态,做一个会经营生活的人,把持住生活的平衡,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又精彩,也才更有意义。在邓老师的世界中,人生就如一个树根,生活从不同方向生长,结出亲情、友情和知识的硕果。同样人应该像树根滋养新生的树叶一样,不单单是为自己活着,要为更多的人活着。邓老师的生活,没有流光溢彩,没有花团锦簇,有的只是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的工作、科研和奉献,我们想不到任何华丽的语言去描述邓老师的生活,但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工作者、奉献者的伟大。

记者手记:得知被采访者是个德高望重的教授,科研结果丰硕的农业技术研究者,也是一位74岁的老人时,在去邓老师家我们一路忐忑。直到我们看到衣着朴素整齐,面带笑容的邓老师,热情地请我们进屋,为我们备好茶水和各种水果等,我们的心由忐忑而宁静,由宁静而生敬仰,他甚至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爷爷。结束采访后,邓老师始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对待事业和人生,让我们感动久久。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和蔼可亲的笑脸,更有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斗志。联想到一些同学中深夜鏖战电脑游戏,清晨昏昏欲睡的“辛苦”,邓老师真是“轻松”多了。这些不正是我们身上所缺乏的正能量吗!

(来源:安康学院网  2013年12月5日 惠潇 秦露 刘凡 王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