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农与抗战纪事

  • 发布日期: 2015-05-06

老 西 农 与 抗 战 纪 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老西农”是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到国立西北农学院组建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学校名称之简称。在此历史时段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从全面占领东北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处在国家、民族存亡的最危难时刻。筹创于此历史时期,虽地处战略后方,但为“充实民生与国防”、为准备抗战而建的老西农,建校伊始就高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爱国主义传统,勇作抗战的后盾和先锋。这里发生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至今为师生铭记的往事。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尤为社会及师生传颂和敬仰。
 
为抗战“充实民生与国防”立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时期,日本侵略东北,国家百业凋敝,特别是西北一带,灾梫连年,农事日废,民生日困。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在社会有识之士“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呼吁中,国民政府也提出了“兴学兴农”的主张。1932年春,于右任、张继(字溥泉)、戴季陶(字传贤)、杨虎城、辛树帜等倡导“在中国旧文化发源地上建立中国新文化”。同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第327次会议通过了于右任、戴季陶等提出的“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案,成立了“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后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1934年4月20日,在“国防建设重要区域”的陕西武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下称农专)正式奠基成立。
农专建校不久,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前,农专“斥巨资在上海为学校购置的教学、办公及生活设备物资等装载一列火车已启运,行至郑州后,未能通过,全车毁于战火,”成为学校在抗战重大损失中之先例,师生痛心。
是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北平,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及北平研究院等校院于8月底内迁西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简称临大),后随日寇进逼,临汾失陷,潼关告急,临大又南迁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时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也曾经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几次更名和颠沛流离,后在勉县开展教学。为适应“抗战建国等特殊需要”,经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1938年7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与此同时,在抗战中自开封迁镇平、嵩县、陕西的辗转搬迁途中的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也奉令并入组建的国立西北农学院。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与搬迁,各地师生全部集中于武功张家岗。1939年4月国立西北农学院正式成立。自此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建立的一所农业大学历京师大学学堂农科大学(1905)、国立北京大学农科大学(1912)、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14)、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3)、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1928)、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1937-1938)的三十余年沧桑终于落泊武功张家岗。重组的国立西北农学院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结合,教师队伍扩大,名师云集,学生人数增加,专业设置扩充完善。在当时的国内农业高等学校中,国立西北农学院以“规模之大、人才之众,国内农业大学无能出其右者”。抗战期间,国立西北农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等农业科教与管理人才,“社会称许,农界推重”。他们走向西北,走向全国,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时期,老西农的奠基铭“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校训“诚朴勇毅”和突显为抗战“充实民生与国防”、高扬爱国主义激情的《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都极具时代特征地彰显了学院与师生为国家民族兴亡,同仇敌忾、勇作抗战先锋和后盾的崇高志向。此后,在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岁月中,学院与师生为此而奋斗,一路前行与发展。
 
同仇敌忾  抗日救亡
 
筹建于国难当头,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的老西农,面对东北沦丧,华北乃至中国大部国土又遭日寇侵略,在建校之初,就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自力振奋、为国图强、抗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激情迸发出来。
1935年春,来自江苏的原陕西水利专科班(1934级)后转为农专水利组的学生陈志远(当时学生中最早的中共地下党员后名陈兴畴),就在学校撒播起抗日与革命的火种。他先后与杨虎城部学兵队中的共产党员联系,接着在校内组织开展爱国民主活动。他在学生中以“读书会”的形式组建“新文字研究会”,团结同学,发展会员。该会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本侵略中国,要动员广大老百姓参加抗日救亡”的行动纲领。
1936年秋,日伪蒙军大举侵犯绥远省(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绥远驻军傅作义等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奋起抗击,发动了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大庙战役等绥远抗战,打退敌人的屡次进攻,把日军和伪蒙势力赶出绥远。绥远抗战给国人以鼓舞,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是年冬,西安各界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非常活跃。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农专学生发起组织学生自治会,陈志远、黄绪森、张益三分别被选为主席、体育委员和委员。农专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下乡到附近农村宣传抗日救亡。学校召集慰问绥远前方将士教职员代表会议,决议以全校师生工警名义拍电慰问,并汇款伍佰元。接着成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抗敌将士后援会”。“鉴于外患日深,欲举国一致组织民族解放阵线,以挽救整个民族之沦亡,非唤醒劳苦大众急起直追不为功,遂拟举办工警夜校,藉谋本校全体工警知识之提高与普及”。工警夜校成立,学校教职员及同学参加者亦颇踊跃。工警夜校由学生李焕章(地下党员)任校长,教员大多是学校“新文字研究会”的成员。工警夜校的创办把学校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与工人紧密结合起来。
是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农专派学校教务长涂治等人到西安走访“抗日联合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及“西北各界抗敌救国会”负责人了解情况,回校后在农专师生大会上报告走访经过,介绍了中共的主张,得到师生拥护。在此期间辛树帜校长还应东北军将领马占山将军之邀,前往西安西京招待所参加“西安事变”有关商谈。
“西安事变”后,农专暂时停课。水利组学生黄绪森、王伟生等发起组织有师生60多人参加的红军参观团,前往泾阳的云阳一带慰问红二方面军将士。贺龙司令员接见了慰问团全体学生,并宣讲了抗日的长期性、艰巨性及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红军的抗日政策等。农专的地下党员李焕章、陈志远在此时参加了住咸阳的东北军学兵队并找到地下党组织。后经他们介绍和地下党组织的了解,发展了农专水利组学生黄绪森、黄荣第(后名金鑑)为中共党员。接着农专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有党员5人。
1937年初,全国性的青年抗日救亡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下称民先)来西安开展活动到农专,后农专成立了民先组织,很快发展民先队员达200多人。他们逐步成为学校中开展抗日救亡爱国民主革命活动的骨干。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救亡的爱国民主运动掀起新的高潮。是年9月“陕西省抗敌后援会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分会”正式成立。学校把教学和抗日救亡紧密结合起来。师生员工积极进行募捐衣物、现金、购买救国公债,组织家属缝制棉衣支援抗战。学校加强国防教育。根据全国学生联系大会执委会“暴敌侵华日趋紧迫,加之太原之沦陷,全国朝野莫不痛心疾首,要求校方全体动员起来,组织训练,以作长期抗战之准备”的建议,农专多次组织师生员工进行防空演练,组织教授专家编写《防空防毒法》、《我国都市的防空问题》等教材。这些教材除供校内示范演练外,还向全国发送。薛愚教授、葛春霖教授等还前往西安,在中学教师训练班和军校等进行防空、防毒宣讲。学校还在教学中安排每周定时的军训。学校还停课组织师生赴关中乾县、扶风、武功、凤翔、岐山、眉县、宝鸡、周至等地进行抗战宣传。
1938年国难严重,西农不放寒假,组成救亡剧团、农村工作团分赴汉中、陇东、宝鸡、陇南进行抗日宣传。校内创办了壁报“救亡园地”宣传抗日救亡。在此期间,学校还组织师生到西安、武功等地后方医院慰问抗日负伤将士。另有黄荣弟、吴成群等14名学生组成战地服务团远赴山西临汾进行战地服务。留在校内的学生分编为军事干部、军事通讯、军医救护、军事工程、防空防毒、农业生产和民众教育等组进行战时应用技术训练,为抗战作准备。
 
秘密的“武功军事会议”在西农召开
 
1938年,艰难的全面抗战进入第二个年头 ,在日寇的大举侵略中,是年10月武汉会战国民党军溃退,武汉失守。年末,蒋介石继主持召开在湖南衡山举行的“南岳军事会议”后,又在陕西武功的国立西北农学院召开了一次秘密的军事会议,即为后来史称的“武功军事会议”。这次会议迄今未见过公开的报道。近年虽有多种回忆录及有关简单的介绍,但均简略或语焉不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近些年来一些档案资料得以解密。现从我校档案馆得到的民国西农档案中可对在老西农召开的这次秘密的军事会议得以较多的了解。
据有关档案资料载明,由蒋介石主持召开的“武功军事会议”,主要召集长江以北各战区,以第一、第二、第五、第八和冀察、苏鲁六个战区及西安行营直接指挥的师以上负责军事和政训的主要官员等共184人参加(无中国共产党一方军事官员)。会议定于1938年12月19日召开,地点定在陕西武功国立西北农学院(时农专与北平大学农学院正重组国立西北农学院)。蒋介石原定于12月18日从重庆飞抵西安主持会议,因天气原因行程推迟。但军事会议仍按原计划于12月19日在武功张家岗西农大楼(即今西农大北校区奠基大楼3号楼)举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代蒋介石主持开幕式,并致主持词。12月20日蒋自重庆飞抵西安,当日驻节西北农学院,蒋夫人宋美龄同行。从21日起由蒋亲自主持会议,会期3天。会议期间,蒋训话四次。
这次会议分军令组(召集人徐永昌)、军政组(召集人何应钦)、军训军法组(召集人陈调元)及政治组(召集人贺衷寒)。会议主要内容:一是检讨国军对日作战以来的一切缺点和今后如何改进的问题。二是听取各部队报告各部队的一切情形,以为国军整训补充资料所需。
会议总结了关于过去抗战和今后抗战战略上的区分,并详细解释了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正规战和全国战等军事名词。会议最后总结到:“我们知道了全面战的意义,就可以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全面战,一致努力,我们抗战建国的目的一定可以达成。”
武功军事会议是抗战期间的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后来有史料记述,蒋介石在其起居注中曾评价“此次会议其收效当不减于南岳会议也。”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在追忆会议当年曾来武功感受时说:“最近举行的武功会议,在抗战史上有重要地位,国立西北农学院亦将引为永久无上光荣。”
武功军事会议在西农召开后,西农曾多次遭日寇飞机轰炸。1940年8月30日,日机分两批轰炸西农,投弹20余枚。1941年8月5日,日机7架轰炸西农,投弹20余枚。同年11月30日,日机5架两次轰炸西农,投弹30余枚。以上多次轰炸,死难师生3人,重伤1人,毁校舍房屋500余间,教学设施、农场研究试验材料、物资损失巨大。昔日召开“武功军事会议”的旧址——西农奠基大楼被多次轰炸,弹痕累累,至今清晰可见。日寇的暴行激起了师生员工更大愤慨。
这座高七层的奠基大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居西北第一高楼,在抗战中曾设为陕西省防空哨。日机飞临和轰炸内地后方,大楼警报钟声常终日长鸣。其楼前和楼内防空洞口、及前几年校内挖出那枚逾百公斤重的日军94式未爆炸弹等。皆为当年抗战之遗存,警示后人。大楼2008年已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投笔从戎 尽忠报国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在国家民族存亡的紧急时刻,西农师生和全国民众一样,以大无畏的气概,不怕牺牲,投笔从戎,从军报国,投身到保卫国家和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斗之中。西农学子一批批地奔赴抗日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当时农专颇有名气的运动健将,来自陕西泾阳的学子邓力军(1920-1986)就首先报名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继入空军军官学校,后以优异成绩被送美国深造,学成归国即参加抗战,在中美混合团与盟军联合作战,击落日寇战斗机多架并摧毁敌人地面重要设施百余处,获中美云麾、宝鼎、光华、飞虎等勋章31枚。
在此期间还有曹正经等一批西农学子,奔赴陕北参加红军投入抗日,他们中有多人牺牲在抗战前线。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国际援华物资通道被日本侵略军切断,西南大后方岌岌可危。为抗击日寇入侵,保卫西南,打通西南国际交通线,中国组成远征军,远赴印缅与盟军联合作战。在此期间,西农学子祝三友(武功)、彭介民(凤翔)、刘玉民等于1943年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远赴印缅战场。
1944年初,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日本侵略者在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后,急于打通从中国东北到印支的陆上交通线。中国在正面战场与日军作战中遭受重大挫折,长沙、衡阳等失守,短短几个月,豫、湘、桂、粤、闽等大部失守,当时中国政府急欲组建一支身体素质好、文化素质高的军队,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发起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在全国掀起的知识青年从军热潮中,西农也发布号召。时任宝鸡专署专员温崇信也来校开会动员。一时学校师生员工报名参军气氛高涨。时任西北农学院院长的邹树文带头报名参军,学校中教职工、院本部、附高、附中学生纷纷踊跃报名。据档案资料统计,全院报名从军者达247人。后经体格等审查,最后确定合格参军者有郭守桂、高永成、安师斌、贾永莹、刘汉文、马振、王文喜、学士钊、李树勤、李雨普等68人。在当时陕西仅有的几所高校中西农是参军人数最多的学校。
西农68名参军学生参军出发之日,学校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参军学生从武功(今杨陵)车站乘车前往西安集结,直赴云南曲靖编入青年军207师,在军营接受军事训练,后调往印度兰姆的军事训练基地接受军用汽车等机械驾驶训练。训练结束后,在印度缅甸执行军运任务。此后还调到印缅的雷多,穿梭于被称之为野人山的深山丛林中执行军用战略物资等运输任务,过着极其艰苦的野营生活。印缅抗战结束,国内抗战烽火正炽,他们又奉命回国参战,接收并运输一批外援汽车,沿着尚未完工的滇缅公路,冒着大雨,在泥泞中向国内进发,经历生死考验,圆满完成任务,班师回国,抵达昆明。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暑假前,西农参加青年远征军的学生退役。在南京,经时任西北农学院院长章文才批准,按有关规定,其中大部分学生又重回母校,继续入学完成学业。这些抗战老兵中有的后来还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有的学成后留校任教,有的在国内或边疆各地服务。今天,这些西农的抗战老兵多已故去,耄耋之年仅存者少有几人。
这里还要提及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西农即有莅台参与接收者,虽人数寥寥,但后来人数渐增。农院师友相继东渡,迩来已有160余人,诚济济一时之盛”,“遍布台湾全省县市各地,服务公私机构,学校各界,在台湾经济建设及发展中贡献良多”(《西北农学院台湾校友录》)。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国家民族危难中创立的西农也经历了抗战与胜利,走过了八十个春秋。西农在抗战中激发并一直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西农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西农已成为陕西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继续发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把全面加速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事业,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这也将是我们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最好的纪念。
                                             (罗志成  杨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