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母亲的二三事

  • 发布日期: 2018-05-16

   在我心中,祖国和母亲是两个最感人的称呼、最神圣的字眼。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也是最伟大的爱。

  回首我的生命历程,特别是读书学习生涯,母亲李文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无人可替代的。

  母亲是高中文化,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学历在女性中也是极少有的。她聪慧博学,加上刻苦努力、认真负责,抗战前就在我的老家山东黄县的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教高年级数学和语文,深得师生喜爱。

  后来,胶东地区被日寇占领,母亲就不去教书了。在她朴素的想法中,一个中国人坚决不能为侵略者教书。由于母亲不再工作,父亲又在外地谋生,家里很大一部分经济来源中断了,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后来,实在因为生活所迫,母亲做起了家庭教师。母亲住在学生家中,教其他孩子的同时也顺便教我。教材由母亲亲自选定内容,所以我的启蒙教育完全来自母亲。

  母亲是对孩子很严格的人。从我记事起,她就常常给我和哥哥强调“不受苦中苦,难成人上人”的观念。她反对我们长大后从政或者经商,她认为努力学习并掌握一门技术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母亲对我们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寒暑假都不放过。假期刚开始,她买来下学期要用的课本,让我们兄弟至少要提前学习课本的一半内容,而且每课都要我们背,天天用小楷写日记,从不间断。

  初中一年级时,我因不想学日语,所以成绩不好,但母亲的态度却相反。为了提高我的日语成绩,她自己竟然报名上了日语夜校,而且成绩非常好。为此,夜校还免了她的学费。之后,母亲将自己所学认真理解消化,再来教我。当时我对母亲的态度还很不理解,随着年龄增长终于明白,母亲将学习知识和反对战争分得很清楚。我对母亲更加敬佩了。

  我的学生时代,虽然家庭经济拮据,但是对我的学习母亲从未放松,始终激励我要发奋读书,要靠知识生存。在母亲坚持不懈的培养下,1950年我考取了山东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

  1954年8月大学毕业后,我凭着“服从党的分配,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的革命热情,带着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的豪迈和母亲的希冀来到了杨陵,参与正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始了扎根杨陵60多年的科研事业。

  都说母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未来,我深深知道正是有了母亲一路的坚持,才有了我事业的发展,让我在追求科学的路途中能够勇敢面对困难,执着地坚持下去。

  我的母亲做事泼辣,好胜心强、不甘落后。同时,她也善良、正直,对人十分诚实和宽厚。她身上折射出一代中国母亲共有的品德。

我很怀念和感恩我的母亲。 

 (2018年5月11日《陕西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 山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