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佰军的“牛产业”

  • 发布日期: 2021-08-18

“985”名校毕业,辞去公职,专心养牛……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建民街道卫村的“80后”青年李佰军,在村里算是个“人物”。

李佰军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靠着勤奋和努力,2007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环境资源专业。2011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工作,成为了国家干部。2012年,李佰军担任该县多却乡东热村第一书记,2013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以县委办副主任科员身份,抽调到山南优化发展环境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在西藏工作四年后,李佰军辞去公职,回到家乡。建民街道办事处考虑他一是有文化,二是见过“世面”,又是本村人,就任命他为村支部副书记。

“不干产业是脱不了贫的。”李佰军当“村官”,心知肚明卫村的底子,用在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和掌握的牧区经验,带着6户20余名乡亲办起了养殖合作社,建羊圈,养绵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村上养殖合作社渐渐有了起色,却遭遇市场“寒流”,羊的价格下跌,剔除工资和饲养成本,二十多万投资全打了水漂。

“屋漏偏逢连夜雨。”李佰军的老父亲这时因心脏病,做了个支架手术,花费了七、八万元,母亲常年哮喘,妻子生下二胎,治病要花钱、吃饭要花钱、奶粉要花钱……李佰军不得不冷静下来,考虑另谋出路。

2018年,牛羊肉价格回暖。李佰军瞅准时机,申请了20万元的贷款,看准西门塔尔肉牛,把羊圈改造为牛棚,一人养起了一群牛。

几年来,李佰军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圈舍扩大到1000平方米,母牛、仔牛发展到60头。最大一头的牛重1500多斤,按现行市场价格毛重17元/斤计算,可卖3万元。

“大的不愁卖,有安徽、广东、福建的客商上门收购,稍微小一点的,装上客货两用车,直接送到安康市区东关宰场。”李佰军说。

大风扇给牛棚降温,撒石灰给圈舍消杀……喂牛是个辛苦活,割草、添料、打理牛圈,李佰军几乎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他每年还要收购十里八乡的秸秆50多吨,玉米20多吨,一方面可以减少秸秆焚烧的环境污染,一方面还可以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湿草能够就地解决,干草他还得从河南购买些,打包储存,混合使用。

“牛胃口大,长得快,为了万无一失,佰军常常睡在牛圈里。”李佰军的妻子张明密心疼地说。“他呀!能吃苦,牛快下牛犊了,他掰着指头算,临盆守在‘它’身边,就像是自己要添孩子一样。”

“一人富了不算富,要更多的人挣到钱才行。要是图安逸,维持现状,每年也能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目前咱虽然苦点累点,但能带动20户群众采取庭院式养殖,一起发家致富。”李佰军侃侃而谈,“以后引来投资,养殖规模可扩大到100头,村民们将撂荒地再种上草,不仅增加收入,乡村面貌也会慢慢改变啦……”(来源:2021年8月18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 龚仕建 通讯员 张昊 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