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照学

  • 发布日期: 2007-01-30

      徐照学,男,1961年6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养牛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转基因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亚洲动物生物技术学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新闻人物(2001年4月),河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2001年5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十六大代表。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始终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 自己神圣的工作职责,时刻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浪潮,站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前沿,带领他的同仁们,苦苦探索,孜孜不倦地追求,夜以继日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多年来,在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题,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河南肉牛业和奶牛业的发展,加快了河南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真正使农民“赶着牛儿奔小康”。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河南省养牛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     徐照学博士出生在陕西华县,他从农村的黄土地走来,注定了他要为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奉献自己一生的才能。他属牛,又研究牛,工作起来有一股牛劲,“牛博士”的称呼对他来说再贴切不过了。正是他和牛的这种“情结”,他对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到:“自古以来,牛一直是人类的朋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牛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牛在生产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牛肉在人们的餐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牛皮制品历来倍受人们的青睐。养牛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成为创造效益、改善生活的方法。但我国牛的品质和产奶量,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优质牛相比还有差距,其个体产奶量与国外一些国家的牛相比,相差4000公斤以上。因此,如何引进纯种肉牛、高产奶牛,加快我国良种牛繁育,改良我国牛的品质,就成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项目。作为课题的主持人,要以自己的工作,为我国的良种肉牛和高产奶牛的产业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养牛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徐照学博士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付出了超常的体力,胚胎分割要在显微镜下用比头发丝还小几倍的工具将一个胚胎分割成几份,操作难度相当大,但该技术又是多项工作的基础,他下决心要突破这道难关。在别人酣然入梦时,他却走进实验室,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经过无数次的操作,试验终于成功。运用此技术,他在国内首次获得奶牛同卵三生犊牛,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充分挖掘高产奶牛的繁殖潜力,加快良种牛选育奠定了基础。
在冲胚移胚时,要保持一种半蹲姿势,一次试验要持续四五个小时。在这四五个小时里,难免牛不放屁,因此牛粪喷在脸上、身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没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牛”劲,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曾经有人说:“象你这样的博士干的这种活儿,给我多少钱也不干”。也有人说:“我们的博士,根本没有博士的样子,简直是一个农民”。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农民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农民博士”经过多年的奋斗,在科研、生产、科普推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正是这位“农民博士”,凭着“牛”劲,为河南经济发展做着贡献。
徐照学博士除在科研工作有股“牛”劲之外,对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也有一股“牛”劲。例如在对南阳黄牛进行育种和保种研究的同时,利用现代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对意大利皮埃蒙特纯种肉牛进行了纯种扩繁,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由于这些高新技术与当地优势产业的直接结合,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黄牛产业化的发展,使农民从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多年来农民“赶着黄牛奔小康”的梦想。
  科学技术只有用于生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才能形成生产力。作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产奶牛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已有的成果,将高产奶牛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技术、胚胎冷冻及一步解冻移植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综合配套,可显著提高奶牛胚胎移植效率,以达到快速扩繁高产奶牛数量的目的,解决了高产奶牛的流通运费高、疾病防治、遗传性能评定周期长等问题,同时又解决了河南省高产奶牛的资源问题。该项目的实施将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奶牛业的发展及农业与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徐照学博士指导的高产奶牛示范基地之一——河南省新乡安博奶牛有限公司是豫北大地的奶牛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曾亲临该场视察指导工作。
徐照学走到哪里,都深受群众的热情欢迎。有一年春节之际,徐照学冒着冰天雪地的严寒和冰冻路滑的危险带课题组一行,下乡搞科技推广。来到南阳已是晚上7点钟,他不顾旅途劳累,又徒步10多里山路,当他敲开养牛专业户范进财家的门,第一句话就是:“你要的肉牛饲料配方我给你带来了”,范进财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辛勤的劳动,执着地追求,使得徐照学同志们的研究成果已在河南遍地开花,为河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第一主持人,徐照学主持的“牛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及体外受精胚冷冻保存研究”获1997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创造性成果在中共十五大“辉煌的五年”科技成果展中进行展示,为河南省赢得了荣誉。
  作为第一主持人,1999年结题的“九五”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肉牛饲料饲养综合技术与开发”获199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的综合技术在全省12个肉牛重点基地县得以推广应用,使肉牛养殖场(户)的效益倍增。据统计,1997-1999年3年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2亿元。
他申报的“优质肉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在633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首批20个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之一。他本人被评为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首席专家。此项目标志着河南省肉牛产业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2003年申报的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应用胚胎生物技术快速扩繁良种奶牛试验示范”又获立项。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把沿黄河奶牛带建设和中原地区奶业发展有机结合,有效地发挥集约化饲养基地的示范作用,促进我国和河南省的奶牛业发展,满足奶牛优质、高产、无公害生产的社会需要。
  他所负责的课题组及试验牛场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亲切关怀,1997年7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曾亲临河南农科院试验牛场视察指导工作,曾赞叹道:“科技,真是第一生产力”!并握着徐照学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到:“希望你们的科研成果尽快在全省各地开花结果,到了那时,科学技术就会给我们的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福音”。
徐照学博士的“牛”气,不仅表现了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更能折射出他对国家无限热爱的崇高境界。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同外国同行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很多。美国、加拿大、日本的专家学者对他的学术水平给予很高评价。花园洋房、豪华轿车、高水准的收入唾手可得,这些都不能感动他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的心在祖国,他的事业在祖国,他把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当作自己的最高荣耀,把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当作自己的最高奖赏。
一路风雨,一路辉煌。他凭着工作上的“牛”劲,增强课题组同志干事创业的信心,他们的科研水平达国内领先,1999年他率领的课题组获得河南省科委执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先进集体,他本人获得先进工作者,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首届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和十大养殖状元。作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