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心中永远闪耀的光辉——记高级农艺师刘炳辉校友

  • 发布日期: 2007-01-31

      刘炳辉的巨幅画像如今矗在白水县城的南大门外,和那句著名的广告词“白水苹果——亿万人民的口福”一起成为进入这个苹果之乡后,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最醒目的标志。这个创意赢得了白水果农发自内心的感动。在他们的眼里,刘炳辉是白水的又一骄傲。 
  刘炳辉,1977年由原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毕业。这个为白水苹果奉献了18个春秋的48岁的高级农艺师,虽然在2003年11月20日,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了乾县老家,但他的故事、他的事迹却被白水人珍藏着、传颂着,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他在危急时刻挽救了白水苹果

  白水虽然早在汉唐时期就已栽植苹果,但它真正地成为一个产业、成为闻名全国的苹果之乡,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白水的苹果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县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都发展成了果园,人均面积和产量都达到了全国第一,农民家庭收入80%来自苹果产业。
  白水人说:白水苹果能有今天,多亏了刘炳辉。来白水之前,刘炳辉是西北农学院的老师。1985年,他被白水县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做了一名普通的果树技术人员。18年来,他从一个技术员成长为农艺站站长和闻名全省的果树专家,曾经多次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白水苹果。
  他刚到白水的那一年,白水苹果正大面积地发生虫灾,一种名叫“桃小食心虫”的树虫,疯狂地袭击着果园,苹果树叶被吃得精光,果心已经被虫蛀空。这种新型的虫子,从未见过,传统的杀虫剂根本无能为力。眼看着收获就要落空,许多农民瘫坐在果园里嚎啕大哭,一筹莫展。这时候,刘炳辉和他的老师组成的课题组深入到了田间地头,在实践中研究摸索虫害规律。刘炳辉先后发表了《桃小食心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分析》和《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等论文,找到了虫害的规律和防治的办法,从而使白水苹果免受了灭顶之灾。
  第二次挽救白水苹果是在1988年。当地的农民按照传统的种植模式,果园普遍密植,只见长树不见挂果,产量极低。眼看着种苹果不赚钱,许多农民开始灰心丧气,纷纷砍树毁园。在这关键时刻,刘炳辉选择西固乡作为他的试验点,号召农民开展密植园改造,并首次提出了截头拉枝技术。他的试验获得了巨大成功,改造后的果园平均亩产增加了1000多公斤。他的成功就像无声的命令,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全县的密植园改造很快推广开来,不但使全县的苹果产量首次实现了翻番,而且种植面积大幅度地增加到了40万亩,使苹果真正成为了白水的主打产业。
  苹果的产量上去了,但是在短暂的效益增加过后,白水的苹果并没有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关键时刻,又是刘炳辉伸出了拯救之手。他在实践中发现,白水苹果致命的弱点在于品种单一老化,秦冠虽然高产,但是市场售价始终无法提高。九十年代初,在他的主导下,白水县开始引进红富士、红星等新的优质苹果品种,对全县半数以上的果园进行了品种更换。正是这一转变,使白水苹果在陕西脱颖而出,名扬天下,从而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苹果之乡”。品牌就是效益,当其他地方的苹果始终被销售困扰的时候,白水的苹果多年来一直保持了旺销的势头。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中国的农副产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刘炳辉未雨绸缪,把关注的目光从单纯的技术层面伸展到了整个国内国际市场,他深刻地意识到,下一轮果品的竞争,将是绿色无公害大唱主角。他在白水首次倡导苹果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套袋、铺膜、果园种草和生态农药等技术大面积推广,从而保证了白水苹果始终站在市场的最前端。
  已经离任的原白水县县委书记雷超武深有感触地说,白水苹果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刘炳辉的奋斗史、价值体现史、无私奉献史。可以说,没有刘炳辉,就没有白水苹果今天的辉煌,就没有那么多农民的脱贫致富!

 

 他走进谁家果园谁就发财

  刘炳辉在老家安葬的时候,白水县上百名农民自发地前往数百里之外送葬,在灵前,他们用三拜九叩这样隆重的大礼为他们的财神送行,安抚着去者的亡灵。
  北井头乡南井头村的魏福保说,炳辉是叫累死的,是为白水的苹果而死的,他的事迹一句两句说不完,一人两人说不完,一天两天说不完。他过去一穷二白,是炳辉帮他把8亩杂果园子,改造成了真正的果园,帮他更新了早中晚三熟品种,并手把手地教他高截换头、强拉枝、巧施肥等科学的管理技术。过去,种苹果一年挣不了2000元,自从认识了刘炳辉,这七八年来,哪年的收入不在两三万元上头!要我说,刘炳辉纯粹就是个活财神,他往谁家的果园一站,谁就发财!
  采访中,我们几乎见到的每一个果农,都不约而同地称刘炳辉为刘财神。安乐村的何方虎,被县上曾经授予苹果大王的称号,方圆的乡亲们都把他看作务果园的大能人。他说,不但我的这些荣誉都是刘老师给的,就是我家的存款也都是刘老师“给”的。他的4亩果园是县上的样板园,他的苹果抢手得论个卖,一个要卖两块钱。但是,在认识刘炳辉之前,他的果园光长树不结果,他差点动了砍树的念头,是刘炳辉没让他掏一分钱、没买一棵树,就凭高截换头等技术,就把他的果园变魔术一样的变成了摇钱的树园子。
  尧禾镇是刘炳辉抓的试验点,苹果四大技术改造走在全县的前列,80%的果园完成了改造。现在,经刘炳辉的手整出的3万多亩果园,成了全县的高产园,平均亩产增加了500公斤。刘炳辉去世后,有人算过一笔账,刘炳辉对白水苹果的贡献,如果用钱来计算,至少在10亿元以上。
  因刘炳辉而富起来的农民,几乎村村都有。最典型的是安乐村,村里现在的10万元户,个个都是刘炳辉带出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县上推广四大技术,村里没有人响应,都想当然地认为树枝剪掉了怎么会丰产?群众照样不相信。怎么办?节令不等人啊!刘炳辉放弃了做工作,动员园艺站的职工,和他一起亲自下地,一个果园一个果园地替群众修剪,直至把全村的果树修剪完毕。一时间,刘炳辉被当成了财神爷,你争我抢。只要刘炳辉下乡,不在果园转上十天半月,休想回家。光是他去世前的四年时间里,他马不停蹄地竟然跑了14个乡镇的194个村子。一天,他去尧禾镇给群众讲课,半道上天下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同行的同事劝他改天再去,可他却说:那么多农民在等咱,不去怎么行呢!就那样,他们扛着自行车,冒雨步行10华里最终赶到了目的地。讲课时,高山村的一个很想亲自跟刘老师学技术的农民,因为腿疾,不能赶来听课,刘炳辉顾不上吃饭,跑到这个农民家,单独给他上了一堂技术课。
  刘炳辉家装的电话,都快成农民的求助热线了。家也成了果树医院,一天到晚,上门的农民客人压根就不断,一拨刚走,一拨跟屁股就进了门,热闹得就像赶集一样,很难有消停的时候……农民石仲文就是他家的常客,他说他每来一次,都有收获,要么得了技术,要么得了信息。往来久了,他从一个贫穷的农民变成了务果能手、苹果贩子、果树育苗专家和远近有名的富裕户。他说,好人死得太早了!如果刘老师再能活20年、10年,甚至5年也行啊,白水县不知道又有多少贫困户会像他一样富起来呢!

 

他为农民写了十几本科技书

 

  刘炳辉去世后,白水县专门布置了一个刘炳辉事迹展览室,供人们学习和怀念。在那些文字、图片和一堆奖状、荣誉证书之外,最引人瞩目和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35个笔记本和13部果树技术类书籍。这是刘炳辉在创造了数以亿元计的物质财富之外,留给这个世界弥足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随便走在白水县的任何一个村庄、任何一个果农的家里,都能找到刘炳辉编著的书籍,或者是《黄土高原苹果高效栽培200问》,或者是《无公害果品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是《低产园改造技术》等等。没有任何一部什么技术书籍能像刘炳辉的书那样多的在白水农村普及。
  白水的苹果在成名之前,长期依靠的都是经验栽培,现在流行推广的诸多先进技术,那时候一个都没有。刘炳辉来到白水后,看到了白水苹果栽培管理技术严重滞后,从而导致果园普遍的粗放式经营,效益极其低下。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提高群众的技术觉悟?刘炳辉意识到,手把手的教授只具有“点效应”,缺乏“面效应”。从1986年开始,刘炳辉尝试着把自己的思想和技术,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授给果农。他每研究成功一个课题,每发现一个新规律,每找到一个新技术,都要撰写论文在报刊上发表,然后把它们复印成资料,送给农民,指导农民科技种田。他的每一篇论文,绝不为发表而发表,选题都是紧扣白水苹果遇到的难题,针对性极强,要让农民从他的文章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刘炳辉先后写出了十多本书,几乎一年一本。通过这些书,刘炳辉摇控了全县每一项苹果技术的实施和推广。
  刘炳辉的每一部书,其实就是他的试验和操作的演示或者过程,简明、实用、对症,操作性非常强。在写书的过程中,刘炳辉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以至于很多人都说,他不是病死的,而是被累死的。园艺站的同事们介绍说,他们的老站长差不多就干两件事:白天钻在果园里;晚上趴在书桌上。一年到头很少见他有休闲的时候。下乡的时候,随身永远都带着笔记本,一边帮农民答疑解惑,一边注意观察和思考,任何的问题和心得,随时都记录下来。在西周村研究果园密植改造项目时,他曾经为了把两个数据弄准确,往返跑了180公里的路。调查“普洛马林”的效果,他从三月一直观察到九月,每隔10天,就从县城往30多公里的纵目乡跑一次,一共往返了18次。为了研究新品种嘎拉的生长规律,他选了865个苹果作为观察对象详细记录,记录的字数汇集成了35个笔记本,总字数超过了100万字,其中还有500多幅刘炳辉亲自手绘的图例。
  这些由科技出版社免费出版的书,给刘炳辉本人并没有带来多少物质回报,仅有的一点稿费,全部被刘炳辉又投进了新的科研项目。他对科技书籍狂热的研究和撰写,完全是因为他觉得群众需要这些书籍的帮助。在今天的白水果乡,粗放式的管理基本上已经绝迹,苹果从单纯的丰产栽培走向无公害栽培。但是,最令人遗憾的是,由刘炳辉亲自研究推广的苹果密植园改造技术,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积累了翔实的科研数据和操作经验,但最终却未能编撰成书。刘炳辉在病重中开始动笔的《高接苹果园整形修剪》,只写了不到一半,他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临走的那些天,弥留中的刘炳辉更加感动着敬爱着他的人们。虽然滴水不进、气息奄奄,连身边的亲人都难以辨认了,但翕动的嘴里呓语的还是:让我回去吧,老魏的果园还有一半没剪完……生命的最后时刻,刘炳辉就一直处在这样的呢喃状态。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瞪大的眼睛也许因为夙愿未了,竟然久久不能闭合……泪流满面的妻子,附在丈夫的耳边,轻轻告诉他:走吧,放心去吧,你最挂心的咱们县的苹果已经40万亩了,5万多农民都成了技术员了……说完,妻子轻轻合上炳辉的双眼。
                                           (卢  萌  刘京荣)
(原载《陕西日报》2005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