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医学研究领域开拓创新——记天津农学院教授张中庸校友

  • 发布日期: 2007-04-11

 

张中庸,1929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49年入国立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至1952年7月,同年7月随全国院系调整转入西北兽医学院至1953年7月毕业。后于当年8月至乌鲁木齐市新疆八一农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士导师。1985年3月到天津农学院任教,历任教授、天津市畜牧顾问团顾问,天津市西青区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天津农学院学报》编委、天津市高教局专家咨询委员。天津市总工会“九五”立项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农业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九五”期间两项国际领先、一项国家绝密级秘密技术发明者、“十五”期间血吸虫细胞培养、传代创始人,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2005年荣获天津市总工会老有所为奉献金奖。

长期致力于动物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兽医病理学》、《家畜病理生理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培养硕士11名。主持“21型白猪细胞遗传学研究”、“21型白猪染色体畸变研究”和“家畜遗传病—猪性别畸形发病机理研究”等课题,分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等奖和新疆自治区政府三等奖。主要著述(参编、主编、专著、合译等出版物)五部,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主要工作成就:

(1)1996年11月1日承担了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猪囊尾蚴组织细胞疫苗研究”与李靓如教授共同主持。建立了种子细胞—猪囊尾蚴免疫细胞系。

(2)1997年10月,承担并主持了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开发研究”,是在已建立的猪囊尾蚴免疫细胞系的基础上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目标是研制一种第一类兽用新生物制品—猪囊尾蚴细胞疫苗。

此两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有多项艰巨的科技攻关任务,也取得了多次重大突破:

一是用猪囊尾蚴一定部位的组织,培养成为猪囊尾蚴细胞单层,并可以传代生长,猪囊尾蚴细胞培养获得成功,开拓了寄生虫学科研究新领域。

二是“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获得成功,建立了一个生物新品系,在天津创立,为中国所独有。

三是本免疫细胞系突破了实验室的实验性规模,可以工业化生产,能够无限量生产制做疫苗的抗原。

四是实验研究证明,用猪囊尾蚴细胞系的单独细胞成分,300万细胞一次免疫,经攻虫实验有50%的猪不染虫,得到完全保护,50%的猪平均染虫量0.5枚,染虫率为1.3%,减虫率达98.7%;用300万细胞加相应量代谢产物三次免疫后,经攻虫实验,有75.24%的猪不染虫,得到完全保护;用1,000-2,000万细胞加相应量代谢产物的疫苗,对实验染虫猪进行治疗试验,有87.5%的猪得到了免疫治疗,猪体内囊尾蚴发生退行性变化、吸收或纤维化。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对猪囊尾蚴病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和显著的治疗作用,后者确属罕见。

五是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开发研究,已于2000年4月28日通过国家鉴定,达到一项“国际领先”,一项“国际先进”的科研水平。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研发成功,开创了寄生虫病细胞工程学免疫成功的先河。

(3)2002年1月承担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国家检验标准”,(编号O2EFN211100040)。此标准研制成功后,于2004年10月15日首先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的鉴定、验收,2005年初国家兽药审评专家委员会办公室选派专家组,以此项标准对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进行全面的复核检验。除了对疫苗的理化性质和安全性检验外,更重要的是对疫苗的效力进行了免疫注射、检测效价、攻虫、剖检的全面复核检验,结果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的保护率高达93%以上。

2006年4月4日农业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类新生物制品”——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新兽药注册证书》证号:(2006)新兽药证字09号。至此,历时10年两项创新性科研项目及与之相匹配的检验标准圆满完成了。

(4)自2000年10月起,以国家绝密级的寄生虫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了血吸虫细胞的培养研究。经过5年艰苦攻关,日本血吸虫发育的4个阶段:毛蚴、尾蚴、童虫、成虫的4种细胞全部培养传代成功。从而改变了生物学界认为血吸虫细胞不增生、不传代的说法。为血吸虫细胞疫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介绍张中庸校友在攻克世界科学难题的工作与成就时,也应对参与科研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他的夫人李靓如教授表示敬意。他们是攻克世界科学难题的科学伉俪。他们治学严谨、勤奋刻苦,敢于选定在前人没干过的事业中进行突破,超越前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