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师表 作人楷模——记林业专家王正校友

  • 发布日期: 2007-04-19

 

王正,又名王德正,字义路,1901年出生在山东省安丘县吾山乡店子村。中学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林科。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毕业后到东北大兴安岭林区一个林场工作。1921年,他被山东省保送到德国公费留学,先后就读于来福齐喜大学和塔廊他森林大学,获得林学博士学位。在塔廊他森林大学,他以研究中国黄土取得优异成果,获得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撰写的《中国黄土的研究》论文在德国发表。他是我国早期林业科学界著名学者之一,也是我国利用近代科学理论研究中国黄土的早期学者之一。

1929年,王正学成回国,他应聘于北平大学农学院,任森林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除主讲《造林学》外,还讲授《森林立地学》(也称《造林学原论》,相当今日的《森林生态学》)、《树木学》(亦称《森林植物学》)等课程。同时,兼任河北省省立农学院教授,讲授《岩石、土壤学》。他是20世纪30年代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的主要教授之一,受到学生们的敬仰。1930年,他加入了中华全国林学会,为该会早期会员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王正义愤填膺。他和北平大学的一些教授发起召开抗日救国大会,揭露日军侵华野心,唤起民众抗击。日军侵入华北,他携家眷随北平大学农学院来到西北,在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任教。19397月,西北联大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西北农学院。他被任命为西北农学院农业推广处主任兼教授,在森林系任教。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北农学院的一些教授纷纷离开,到大城市从教或从政。王正没有走。他认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祖国带来满身创伤,正值百废待举,哪里做事都是为国出力;大西北土地辽阔,为江河之源,万山之祖,森林资源丰富,要用科学方法去开采和发展,森林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他看到西北农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巩固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因此,他把为祖国林业科学献身的立足地,牢牢地扎在后稷生息及开创教稼活动的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王正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他在西北农学院任教,还受聘于东北大学森林系任教授兼主任,主持参与该系的建立和教学业务的开展。在西农他主讲的三门课程,除《森林立地学》外,还有《森林保护学》和《森林利用学》。这三门课分别属于造林、营林和利用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备课难度大。森林系的学生在校四年,其中三年有他的面授讲课。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由他与学生一起商量选题并具体指导撰写的。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他重担独挑,备课认真负责;授课循循善诱,说到写到,专门名词加注德文,从头至尾一丝不苟;考试注重实效,教《树木学》把学生带到树木标本园,考问树种名称、形态和特点,使他们学得活、记得牢。

在教学中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了使学生学得好,他广泛搜集实物标本,亲自设计并指导制作模型。在森林系专用的大实验室里,三个五层书架上,摆满近百种西北主要木材三断面(横、径、弦)的实物标本;自制的木架上排放着几十种受过病虫害的病木标本和十几把近代世界伐木斧、打枝斧的模型;用四张长课桌承托的木框上制作的森林主伐区纸浆沙盘模型,分别堆塑出伐区规划、木材采伐、木材陆运、水运、索道运、滑道运等运材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森林利用学中关于森林主产物——木材的采伐和运输的全过程;在不到两米见方的木盘上,用纸浆和彩色麻头制作的太白山模型,把海拔3767米秦岭山脉主峰周围的山川河湖、森林草灌、林带、寺庙道路,都按比例堆塑在上面,看着沙盘模型如同置身于我国这一生物宝库之中。这些琳琅满目的实验标本和模型,十分珍贵,为此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刚一解放他就将自己多年调查研究积累起来的资料,整理编写出一本五六万字的《中国林业建设方案》的讲稿。这个讲稿综合性很强,是用世界上先进的林业科学理论,结合我国各地区森林实际,对应如何采取营林造林的技术措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用这个讲稿在应届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中开设讲座课,使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较快地了解当地的林业实际,提出有效的经营方案,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讲座是在他临终前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进行的,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正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实践是第一的观念。当时有个流传的说法,“油松难下到平川”,是说油松这个秦岭山区针叶树中的主要树种,很难在八百里秦川生长。学院苗圃里不育油松苗,校园里不栽油松树。为了试验,他在自己宿舍门前用花盆育出了生长茁壮的油松苗来,请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们观看,教育大家说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有实践后才能说话。在教学之余,他利用假期翻山越岭到秦岭、巴山林区,与当地的群众同吃同住,深入原始森林实地考察,与老农座谈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撰文提出以科学的办法管好用好森林问题的建议。40年代,他去陕北黄土高原,察看那里的山坡沟壑,调查那里的气候、雨量、生态状况,对水土流失的严重问题,第一个提出沿等高线挖鱼鳞坑进行植树造林的治理方案,并著专文从理论上予以阐明。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他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他的译著很多,前面所陈述之外,主要有《树木学》三册、《农艺学》一册、《森林土壤学》等。这些著作为我国森林科学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财富。

1947年,担任了西北农学院教务长。1948年春,他由于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身体渐渐地消瘦下来。医生要求紧急治疗,但他将病未放在心上,仍然穿着从德国带回来的旧皮茄克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在当时动荡的年月里,他总是将自己本来不高的薪水,节约出一部分资助那些生活贫困的学生。当年有一位新从西安聘请来的副教授,学校暂时无法安排住处,他便腾出自己住房的一部分让他住下,关心他的生活。

19495月,杨陵解放,西北农学院获得新生。他亲身受到王震将军的接见,聆听了王震将军的教诲,亲眼看到解放军指战员爱护学院保卫学院,思想受到很大震动。他注重时事政治学习,坚持读报,接受新事物,以满腔的热情为新中国服务。他经常教育年轻助教们说:“你们要注意看报,上面说的都是新事物,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在新形势面前,他以系主任身份带领全系教师,积极讨论改变森林系的教学计划,拓宽专业面,较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50年夏天,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的领导下,陕西省林业局组织西北农学院森林系和西农附设高职林业专科的全体师生,开展一次对东起潼关西至宝鸡的秦岭北坡森林调查。这个调查使王正感到由衷地高兴。他虽然因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能亲自参与,但他从各方面指导开展工作。学生调查归来向他汇报,他一方仔细倾听,一方面指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总结,形成了既有科学性,又有指导性的调查报告。之后,他的病情加剧,健康每况愈下,学院送他到西安治疗,他一想到工作,立即又返回学院上课。为了他的健康,学校一方面积极延请西安名医为他治疗,另一方面,减轻他的工作负担,请人帮助料理他的生活,但他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这年冬天,他的病已转为脊髓结核,到西安医院住院抢救,医治无效溘然长逝,年仅50岁。西北农学院及森林系为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纪念这位为我国林业科学和林业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教授和开拓者。师生们缅怀他的一生,无不敬佩。他的一生紧紧扎根在祖国大西北这块土地上,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秦岭巍巍,渭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云立峰)

 

(作者:云立峰,教授,河南武陟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农学院森林系,后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