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先驱——记我校首届研究生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副院长

  • 发布日期: 2007-04-16

 

李翰如,(19171987),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先驱者之一。国立西北农学院首届研究生,毕生献身于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事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农业机械专业人才。20世纪80年代率先开展农业流变学的科学研究,拓宽和深化了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领域。

贫困境况下成长

    李翰如,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清贫家庭。1937年秋,他考取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系清寒公费生,1941年毕业于改制后的国立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在西北农学院求学期间,正值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国民政府从南京西迁重庆。由于战争影响,在后方念书的大学生,生活甚为艰苦,学习条件很差,不时还受到日本飞机轰炸的威胁。当时许多爱国学生感到国家民族危在旦夕,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寻求救国之道。李翰如认为:“我国积弱,主要由于民智不开,教育和科学技术落后。救国必须以提倡教育和发展科学技术为主”。于是他下定决心从自身做起,刻苦攻读,发愤图强。

1941年,李翰如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陕西武功水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并在西北农学院作兼职研究生,后因参加考试院建设人员被录取,旋即被分配到重庆中央水利实验处并升为副研究员。工作之余,继续努力钻研学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1942年回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执教。1945年重庆国民政府恢复国外留学生考试时,他考取了由国外资助费用赴美国俄阿华州立大学深造的名额。1947年在美国获农业机械硕士学位和机械工程职业工程师职称。

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里

    1948年,李翰如谢绝了美国一家厂商的聘请,毅然回国,决心以其所学专长来发展祖国落后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回国后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事业委员会机械农垦处(原属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技术专员和湖南分处的业务组长,负责在长沙建立了示范农场和农机修理厂。当时农村经济凋蔽,示范农场面积仅500亩,而机器维修和油料费用又远非当时农村所能承受。长沙和平解放后,他所在的农垦处在军代表的领导下,用机械灌溉抗旱,进行农产品运输和加工,让机器发挥了作用,受到党和政府的表扬。

1949年,李翰如在北京华北农业机械总厂任工程师、计划科长期间,运用他的技术知识解决了韧铁件大批量生产的工艺问题,建立了农业机械成批生产的定额管理制度,使工厂能按计划图表组织均衡生产。1952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3年调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后,是学校颇负盛名的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先后担任过该校的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院长。他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学门类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北京市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该会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机化研究会研究员。洛阳工学院兼职教授,《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卷副主编,《当代中国的农业》卷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农业机械化》卷编委。

 

教书育人  言传身教

    李翰如自1953年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受聘为教授。在以后的30多年中,他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在担任农业机械教研室主任和参加系、院领导工作期间,对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课堂讲授、课程作业、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都做过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教学法文件,并不断地修订、补充使臻完善。他对学生谆谆教诲,既爱护备至,又严格要求,亦师亦友,教书育人。

    李翰如在教学中,既向学生传授业务技术知识,也向他们进行品德教育;既在讲台上正面宣讲,也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大至人生哲理,小至遣词造句,他都循循善诱,习以为常。

    李翰如一贯节俭朴素,通过言传身教,使青年学生受益匪浅。他的道德文章,均被青年学生视为楷模。

重视科研  成果突出

    李翰如虽然长期担负着教学任务,但对科学研究工作却一直未尝稍懈。50年代前期设计的5吨韧铁焖炉,解决了当时农机制造的急需。70年代发表的关于立式割台收割机、水稻联合收获机、往复式切割器切割速度、齿纹刃刺切原理等方面的论文,对收获机的设计理论有所提高。

    1978年,李翰如开始研究精密播种联合农业技术,开始培养这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项研究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大发展。

李翰如以毕生精力编写了大量的专业著作。40年来,他编译出版的农业机械专著共约140万字,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校订、审定的教材、词典等共约400万字。这些文献扩大了农业机械专业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术水平,深化了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工程界的宝贵财富。

50年代他领先翻译出版了《苏联机械制造百科全书第十二卷》(农业机械)第15章,出版了《播种施肥及栽植机械》,编译《农业机械学》上、中、下册,大大充实了中国农业机械的学术文库。70年代校订和编撰了《英汉农业机械词典》和《简明农业机械化词典》。80年代初他为研究生编写了农业流变学讲义,后来农业出版社函约他和从事水稻土研究的潘君拯合作撰写《农业流变学导论》,该书在他去世后由他的研究生整理完成,于1990年出版。这是农业流变学这门新学科在中国的肇始之作。由他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农业机械学》已多次重印,在全国各校使用。

80年代初,当中国农业工程由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多门类迅速扩展时,李翰如率先在中国对各种农畜产品及农业物料的流变特性开始系统地试验研究,这是他在农业工程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个创造性发展,并于1984年首次为研究生讲授农业流变学课程。

鞠躬尽瘁

李翰如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中国的农机教育事业。工作勤勤恳恳,40年如一日。虽在“整风反右”和“文革”期间,他曾受到不小的冲击。但他坚信共产主义信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生活走向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他更加焕发革命青春,198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发工作中,他积劳成疾,1987年因心脏病突然恶化,不幸逝世。

李翰如去世后,全校师生都十分震惊,感伤之情溢于言表。在校内悼念他的诗词中,有以下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深情哀悼。

“月落星殒人感伤,痛失良师益友。总觉得,音容依旧。笔锄舌耕四十载,看校园草木钟灵秀。桃李妍,松柏茂。百年大业流芳久。不辜负,青灯黄卷,晨昏卯酉。可曾记初来此处,破庙、枯井、残臼。慨而今,白发皓首。无暇细数当年事,君去也,我亦随左右。冥府见。共斟酒。”                                    (李自华)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篇》(综合卷1),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