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选育中国的抗寒高产橡胶品种——全国农垦系统先进个人陆永林校友的回忆

  • 发布日期: 2007-04-16

我是母校西北农学院1959级毕业的学生。抚今追昔,47年前,杨天章、荆家海等同学陪送我到火车站,在步出校门时“五步一徘徊”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每当看到有关母校的报道就振奋不已。如上次新闻报道有位同学能背圆周率多少位数等,我感到高兴,同时亦受到鞭策。母校的艰苦朴素、勤奋学习、勇于开拓的教诲使我受用终生。

记得在刚参加工作时,领导让我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橡胶抗寒高产选育种研究”,连橡胶树是什么样子都未见过,更谈不上了解它。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有关书籍阅读,并向前辈们学习,逐步了解到橡胶树原产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1876年英人魏克汉将其引种成功,后来相继发明了轮胎,进而使汽车、飞机工业才有可能问世。“橡胶、石油(煤)、钢铁”被称为工业三大原料。俗称橡胶是腿、石油是血液、钢铁是骨架。由于橡胶是热带植物,怕冷,仅适于北纬17°以南地区种植,我国仅在海南有零星栽培。解放后,西方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严禁橡胶出口中国,为打破这一严重局面,党中央作出在华南地区大力发展橡胶的决定,并由叶剑英元帅任华南垦殖局局长,由全国各地抽调一批科技人员参加这一宏伟的橡胶事业。但由于没经验,种植数年后遇到强冷空气南下,橡胶树几乎全军覆灭,仅在个别山头幸存有一二株。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人气馁,相反地,广大科技人员更积极地开展多种学科研究。老一辈的领导和科技专家鼓励说:如能在北纬18°种胶成功,将使橡胶发展史翻开新的一页。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战,终于在1982年翻开了我国橡胶事业新的一页。这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回想起来,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付出了不少血汗。冬天,当低温霜冻出现时,晚上就到林地里安装温度计观测,由晚上10时到次日上午8时进行连续观测,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时,手脚麻木了又不能烤火,只能在林地跑来跑去使身子发热。1968年春,正是文革武斗最激烈时期,为了安全一般都不出差了,但是单位领导却点名要我参加四省橡胶寒害调查队。在广东雷州半岛,武斗两派在楼顶架着机枪,我们则在下面躲闪而过。在化州调查时,队员被打伤需转移时,没有汽车又电话不通,后来得到当地的电话员协助,拿电活机到山头上接通外单位,半夜开车来接我们转移。历时一个多月险情使人不堪回首,但为国家积累到珍贵资料也使我感到欣慰。

参加工作数年后,在抗寒高产选育种的研究中,为了克服等待强冷空气南下考验橡胶品种的被动试验局面,我们几个青年人提出在广西由南到北,按不同纬度布置试验点,即用空间争取时间,保证在暖冬也能看到橡胶寒害情况,以缩短育种年限。这个建议立即得到领导支持,并责成由我负责组织和蹲点。这一蹲就是十多年,为各品种积累了大量资料,获得各省兄弟单位的赞扬。利用蹲点空间时间,探讨出橡胶多倍体诱导方法,获农垦部授予的科技二等奖,我也被授予全国农垦系统先进个人。

1985年后,我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植物开发研究,又获6项成果,我也被民盟广西区委授予1980-1995年先进民盟个人。2004年退休后,又协助木薯选育种研究。我的成长过程从小学、中学、大学,与老师们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只要有可能,我仍要去拜访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