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

  • 发布日期: 2019-06-20

校友周瑞:从杨凌走出的90后科研新星

 

周瑞,陕西杨凌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级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专业本科,2013年保送至清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施一公院士,现在施一公院士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分别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数篇。

为儿时梦想不懈奋斗

周瑞,不仅毕业于西北农林,而且出生于西北农林,从小看着大学生哥哥和姐姐们在校园忙碌的学习背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她认真、踏实、勤奋的品质。高考时,与顶尖大学失之交臂,“既然去不了国内顶尖高校,那就留在爸爸妈妈身边,家门口的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挺好。”周瑞母亲宽慰到。陕西人也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文化传统,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周瑞听取了父母的建议。

“高考填志愿时,我妈也是有一点点小私心,就是想留我在她身边。但是,选专业时,我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我从小到大都很崇拜科学家,喜欢生命科学,而且这个领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我希望自己能做出一点点成果,所以报了生命科学这个专业。”

周瑞从一上大学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以后继续深造,计划走学术这条路。

刚入学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学校学习英语的氛围很浓,而且从一开学,学校就有很多讲座和专业学习活动,学校出国机会也挺多的,所以英语学习一刻也没放松过。”大学期间,北校图书馆一层的外文阅读室就成了她课余时间最常光顾的地方。

在平时的学习中,周瑞非常注重规划,生命学院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所规划。针对大一新生,学院会组织优秀学长学姐做报告,给学弟学妹们以启发。“有一位学姐我印象特别深,她当时保送到中科院动物所,报告时分享她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传授一些她的经验,很受用。我大一时在学院学习部工作,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当我向他们请教问题时,他们也会非常慷慨地传授经验,这些对我非常有帮助。”

虽然周瑞的家在校园里,但是她也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抽时间回家,平时都在宿舍和图书馆,主要是为了和舍友互相督促学习。“室友对我影响也很大,她们现在有在国外的,也有在其它地方读书的,她们整体的学习态度以及上进努力的劲头给我也是一种促进作用。上大学期间每天早上6:30都要盖早操卡,我们学院特别严,其实我也有起不来的时候,但看到室友都起来了,我也就起来了。”打完早操卡后距离早上第一节课开课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周瑞就跟室友去喷泉广场读英语,喷泉广场就成了她跟室友每天早上的第二个“打卡”地点。

生命学院的课程设置很全面,每位本科生需要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相关的课程全部学一遍。“大四上学期我还选修了Linux基础,这门课是学校考虑到给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方向和可能而专门设置的,对我帮助很大。”生命学院不仅在课程设置上考虑的比较全面,对学生的管理也很严格,要求大一新生每天必须上晚自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周瑞在高中时也是天天上晚自习,上大学后依然保持,从未变过。

除此之外,周瑞还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每过一段时间,她都会对自己学习的东西做一个总结,做成一个知识网络。

“每到期末的时候,我就找学校的实验稿纸,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上面是西北农林开头的绿色字,下面是白色的那种稿纸,我会在上面画网络。知识的架构是总分总,还是总分,以及彼此之间的知识点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这样一直坚持做,到期末的时候就比较轻松一点,可以很快把以前学的东西在串起来,然后再做一个大的框架,就对整体的知识构架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当别人说出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出一个面,就会有一个逻辑体系。”

大学期间的代课老师,给周瑞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学校时,带我们的老师都很负责任,当我有问题时,老师会耐心讲解,把原理细节都讲得非常清楚。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每次都能遇到很好的老师。印象很深的是教我们生化的郭泽坤老师,他上课的时候完全不用PPT,也不用看讲稿。郭老师的知识储量特别大,很多都随手拈来。而且他也懂制药方面的知识,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给了我很大的榜样力量。还有很感谢我的大学班主任陈鹏老师,对学生非常负责,除了平时专业课知识解答之外,还针对我们的保研面试和工作面试,专门进行过辅导,帮我们答疑解惑。”

回忆起大学生活,令周瑞兴奋的还有去秦岭火地塘基地实习。“实习前一夜大家都很兴奋,准备好各种吃的,去往火地塘的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到达基地后实习有部分内容是分组采集并且制作植物标本,我们组男同学负责背标本夹,大家“跋山涉水”地采集样品,都希望找到珍贵的植物,过程异常艰辛,同学们都相互搀扶照顾,大家同时完成一个任务时非常有凝聚力,让人感动,经过实习,和同学、老师的距离都更近了一步,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植物分类学的工作状态。”

秦岭实习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传统,只要学科设置和学生的教学规划里有安排,大学期间学校都会组织安排学生去秦岭野外实习,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毅力。

大三时,周瑞有了出国的想法,顺利考过托福,但是父母不同意她出国。“我爸妈现在还不太同意我出国,可能跟平时看各种新闻有关。对于我来说,不管出国还是留在国内都只是手段,做科研才是最终目的。如果国内的科研条件满足不了我向往的实验的要求,我也会坚持出国的,但是现在我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都很好。”无疑,出国还是在国内,对于她来说都挺好的。大三第二学期,周瑞看到了清华北大联合招生的项目,便立即报了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985工程、211工程、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建设高校,每年都给本科毕业生提供很多国内外继续深造的机会。周瑞大学成绩很优异,获得了保送资格,“保研时我参加了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三所学校的面试,都顺利通过,很感谢母校给我继续去国内顶尖高校深造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顺利的背后是周瑞专业知识的积累、扎实的英语功底、认真充分的准备和对科研的执着。在清华面试时,“我记得当时一进去,老师说你的简历我们都看过了,知道你成绩很好,你就说点其他的,用三句话总结你自己。我记得说了我是一个很坚持的人,对科研很有热情,然后还描述了实验上的一些细节。”现场还需要阅读一篇文章的英文摘要,当场翻译,这对考过托福的周瑞来说也是小菜一碟,第二部分顺利通过。第三部分是实验操作和专业积累的考核,“老师对实验细节进行提问,就看你是不是自己操作的,而且光会做还不行,还得懂原理。”

在西北农林时,学院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印象很深的是分子生物学的王保莉老师,她也是我们的实验课程老师,每次上课的时候,她不但会将理论知识讲的清清楚楚,而且也会结合实验,告诉我们这个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是怎么运用的。我们当时有好几位这样的老师,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除了实验问题外,所在领域最近的研究进展、实验方法等都是面试的基本问题。

科研的压力就是动力

2013年9月,周瑞入学清华大学,正式成为了一名清华的在读博士生。刚来清华的时候,她多少会有点自卑,因为周围的学生很多都是清华北大毕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的各种担忧很快就没有了。一是清华开放包容、厚德载物的校风,英雄不问出处;二是因为她很快的发现,在本科时学校安排的各种实验课和实践课程,都给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强,可以很快过渡到研究生的学习和实验中。

入学后,导师建议周瑞多轮转一些实验室,这样就可以多学习其他实验室的长处或者技术,她先后去了四个实验室进行轮转、学习。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她有点不适应,也偷偷哭过很多次。

“进入施老师实验室后,从熟悉实验室到学习各种实验技术再到自己设计好完成完成好重要实验最后到发表文章,这个过程其实非常不容易甚至有时候会感觉到煎熬,可能读博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但是她挺过来了,在一个不断否定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循环中,逐步螺旋上升。“现在回想起来,挺感谢刚进入实验室的那段经历的,让我成长。”不久,实验室恰好有一个机会,要在一个未知的方向做一些新的探索,周瑞就勇敢地承担起来了这部分的工作。“我就自己查找文献,阅读文献,去其他实验室请教,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了,并且最终成功了。这个过程对我自信心的建立是特别重要,虽然没有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但是过程中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那种感觉,使我自己非常开心。”这次的成功,给了周瑞更多的勇气去承担更大的课题。后面她就开始自己独立承担一个课题,当然也面临更大的压力,但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周瑞荣获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博士生奖学金

跟很多人一样,周瑞对自己犯错的事情会印象特别深。生物实验是定量反应,要求操作者必须细心,反应物量的加多或者加少,加迟或着加晚,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结果。“记得当时在学校(西北农林)参加一个科创项目,我不小心看错了一个小数点,试剂加进去之后,第一时间猛然发现不对了,但是那个试剂比较贵,当时自己就懵掉。幸运的是我当时碰到一个很负责任的师兄,他帮我很好地想到了解决的方法,我对这件事印象特别深刻。这件事情告诉我,就是不论做什么,哪怕就看一个小数点也要特别仔细。”

做实验无论从能力、细心程度、整体规划,还是思考深度,甚至体力来说,都是一个全面锻炼的过程。“做结构生物学,在几年前,实验收集数据经常面临昼夜颠倒,或者长时间不睡觉的情况。那个时候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很辛苦的一个状态,每天要熬夜,整夜都不睡,或者是定点稍微休息一下,到时就得醒来收集数据,长时间熬夜不睡觉就很痛苦,但是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下去。”

“在生命科学的实验方面,西北农林和清华的老师都很严谨,强调的重点甚至都一样。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是我们做实验的时候要用到移液枪,枪头盒是12×8的一个盒子,有的人直接拆开用就好了。但是,蓝老师(西北农林蓝贤勇老师)和施老师都告诉我,你要按照它的排列顺序,形成自己的模式习惯去用,这样哪怕你加样中忘了什么,当你再回过头来去看的时候,你还知道是怎么回事。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能成大事的人,都很注重每一个细节。”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方向的直博学习年限学校要求是5-7年毕业,周瑞在直博第三年的时候就已经发表文章,四年半就顺利毕业了。之后继续留在施一公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的工作,并在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分别于《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Recognition of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y human γ-secretase》和《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两篇共同一作的文章。《Science》和《Nature》作为目前国际上最顶尖的学术期刊,每期发表文章数量有限,竞争激烈,所发表的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关领域的顶尖研究成果。

谈及所发文章,周瑞也有很多感慨。“其实我们在接受课题时一直是有压力的,因为这个方向是实验室的硬骨头,但我一直坚信,多思考,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就会得到相应回报,也一直坚信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施一公老师对待科研的态度,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周瑞。“实验室是一个大家庭,导师和师兄师姐都是我很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向他们看齐。施老师上大学时辅修了数学,他对实验很多时候都是用数学的角度去看。这也在平时对我们的指导中很能体现。比如一般人提取蛋白,提完就完成了,但他就会算一下这一批蛋白我提的量是多少?每一步损失了多少?然后平均分到每一个瓶子里面,一瓶能产生多少的量?他都在脑子里有自己的概念,这也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在做实验中的各种习惯。施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在科研和生活上的关心是无处不在的,不管你单独找他还是在组会上,都可以感受到他对你的指导,他会每一个细节实验都问得很清楚。平时有一些知识上或者科学前沿上的问题,他也非常乐意跟学生讨论。西北农林的老师亦是如此,这两所学校对我的帮助都很大,让我变得越来越好。”

珍惜时光做自己

周瑞一直信奉做好当下的事情是对自己以后最好的规划和安排,所有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在她看来,博士阶段跟本科阶段的差别很大,本科的课程学习注重的是把理论知识学好,基础打好,分数考高一点,但是在博士生阶段就很不一样,你要基于本科的理论基础,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去思考,去动手,去实践,去创新。“刚进入博士期间的学习时,都是师兄师姐在教自己,进入高年级之后,就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在实验的想法和创新性以及实验的设计上,同时也要学会怎么教师弟师妹,传承课题。”

对于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周瑞建议: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做并且能做好的事,给自己定好目标并为之不停的努力奋斗。大学期间,光有目标也是不行的,一定要付诸于行动。同样,也不能盲目只知道做手边的事情,也要有规划和思考,多问一些为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会让自己思维高度比别人高一些。”

《海上钢琴师》在某种程度上很符合周瑞,她从小在学校长大,很喜欢家里的生活状态以及周围的环境,也很乐意待在学校做科研,当下她的生活过得很纯粹。“我想在简单的生活状态里做自己喜欢并且享受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不负年华。我不会把年龄作为一个压力,不论想做什么,永远都不晚,不要因年龄而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能做独特的自己。”(2019年6月20西农北京校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