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专中共地下党的开创者——记原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陈兴畴校友

  • 发布日期: 2014-04-17

 筹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下称农专)正处于国家百业凋敝,民生日困,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民族存亡之秋。在开发西北,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建设战略后方的吁声之中,初创建立的农专,在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残酷镇压共产党及一切爱国民主活动的态势下,学校与全国一样也是“万马齐喑”。“学校气氛沉寂”。师生中追求光明,进步的爱国激情被压抑。此时农专学生中人数极少的地下党员,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影响,依靠党的组织,在艰难曲折发展地下党员,开创了农专地下党的建设,点燃起了农专师生员工中的追求光明进步的爱国激情之火,这里简要记述的是农专地下党的开创者——农专水利组首届学生,来自江苏的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副政委陈兴畴(原名陈志远)校友往事片段。                                                                                                                  革命少年时代        陈兴畴,又名陈志远,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西北乡陈湾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兴畴年仅13岁就参加了革命,投身于反帝爱国的洪流中。1930年冬参加反帝大同盟,1931年春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担任铜山师范学校党团总支书记,同年9月,参加了向南京国民党统治者的**示威活动,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区,参加筹建了徐州西北乡党的区委组织。   活跃在农专的地下党员       1934年春,陈志远以插班生入已由国立西北农专接办后改为农专水利组的原陕西水利专科班预科学习,后转入本科。当时在国统区共产党的活动受到镇压和破坏,共产党组织及活动在全国都处于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各地党的基层组织未能恢复和建立。陈志远如同许多地下党员一样失掉了与党组织的联系。后来在西安他先与西北文化日报社的地下党员邵幼和建立了个人联系,后又与杨虎城部宪兵营党员王庆惠,胡光裕(胡光)建立了联系。他接受邵幼和同志的建议和指示在西北农专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活动。     由于当时没有正式的党组织关系,不能发展党员,陈志远就设想以新文字研究会的形式联系组织学生。新文字研究会建立之前是通过是通过读书会的形式联系学生的。1934年底,他与同学黄绪森,黄荣第(金鑑)及高职的张益三等人,先通过读书会与读进步书刊结合,形成一个松散的组织,后来几个人商量,要组成一个较严密的组织。以便把农专的学生活动组织起来。在当时汉语拉丁化,社会名流,团体及书刊社倡导文字改革的形式推动下,他们决定在文化落后的西北,把人们易于接受欢迎的提倡新文字活动形式利用起来,于是在1935年3、4月间,正式成立了以陈志远、黄绪森、黄荣第、张益三等人为核心的新文字研究会。新文字研究会除讨论推广新文字外,还讨论国内形势,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及学校当局反动措施。他们在学校办公大楼张贴通知招收会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农村进行社会调查。     为了运用合法手段组织更广泛的学生参加学生运动。1935年暑假后,经组织学生酝酿,与校方当局交涉,又成立了学生自治会,陈志远、黄绪森、张益三等被选入学生会领导组织。陈志远任学生会主席,黄绪森任体育委员。利用学生自治会的名义,组织学生下乡宣传抗日救亡,慰问绥远百灵庙抗日将士,并与西安学联建立了联系。是年底新文字研究会正式成员已发展到二三十人。     1936年春,籍教校内工人学习文化,他们又发起组织成立了农专工警夜校,由失掉组织联系的学生地下党员李焕章任夜校校长,夜校教员多由新文字研究会成员担任。夜校除教工人学习文化外,还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很受工人欢迎。学校中大多数技工都参加了夜校学习。学生运动和工人密切的结合起来。     1936年,在全国学生运动高涨期间,国民党政府组织召集全国各地大中学生代表去南京“聆训”学校当局派出2名学生代表和1名教员代表涂治(教务长)参加,学生代表为陈志远和王天岳。临行前陈志远与新文字研究会成员进行商议。会上他代表农专发言,质问政府既讲救亡,为什么又不支持学生反而镇压学生的救亡活动。消息传回农专,校内学生爱国救亡活动受到鼓舞进一步高涨。      新文字研究会在1936年下半年还曾准备在农专建立“民先”组织,后因“双十二事件”发生,新文字研究会被国民党当局注意,组织“民先”的活动被迫停了下来。   开创农专地下党的建设        1936年12月12日,西安发生了由东北军张学良将军、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共同发起的扣押蒋介石,以促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全国振奋。13日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消息传到农专,师生反应强烈。在校方商量应对时,新文字研究会,学生自治会决定派陈志远、黄绪森去西安了解情况,并设法与“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西救)、抗联司令部联系。到西安后,在慌乱中找到了设在国民党陕西党部所在地的“西救”,但未能见到负责人,又到西安东北军总部,因无介绍人也未能得到接见。可是陈志远找到了东北军学兵队党组织,接着就参加了学兵队。后来学兵队中的党员被分派到东北军中工作。在此期间东北军中发生了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被杀害事件,原学兵队队员又被部队收了回来成立了青年训练班。青训班党组织受东北军特委领导。在此期间,中共陕西省委已成立,1937年二三月间,青训班开到咸阳,在此陈志远将西北农专的活动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党组织肯定了农专的活动,并商讨了在农专发展地下党员等事项,要求陈志远写信告知黄绪森、黄荣第(金鑑)来咸阳会面。      黄绪森、黄荣第接信后,几经周折,利用学校组织参观的时机来到咸阳。与青训班党组织和也已经参加了学兵队的李焕章同学(后到延安抗日战争中牺牲)接头,根据他们的志愿,填写了入党志愿书,由陈志远、李焕章介绍,办理了入党手续,后二人回农专等候消息,时间过了不久,党组织派人通知黄绪森,已批准二人为中共党员,确定了在西北农专建立党组织。从此开启了农专最早的地下党员的发展和地下党的建设的新局面。      1937年9月陈志远参加了东北挺进军先锋队,改名陈兴畴投入了抗日战争的行列,此后他就离开了农专母校。   献身于党和人民军队的终生        抗日战争时期,陈兴畴同志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干事、中队副政治指导员,第三分校政治干部科股长、副科长、二大队政治协理员,中央党校学员,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

      解放战争时期,陈兴畴同志历任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长,冀中 军区第二纵队二旅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政治部联络部部长,第三纵队第八旅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补训师政治委员,第一八七师副政治委员,第四十六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解放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兰州等战役。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陈兴畴同志转战南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兴畴同志历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十九兵团骑兵师政委,空军第一航空预科政治委员,空军第七航空学校政治委员兼校长,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福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于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在军校工作期间,他坚持正确的办校方针,积极探索培养人才的规律,为建设初期的空军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技术过硬的飞行员。在原福州军区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东南沿海前线作战和各项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要求,注重加强部队的政治建设,保持部队高昂的斗志,为保证神圣领空不受侵犯,为前线人民的安居乐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文革期间,他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虽然个人受到打击迫害,但他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1983年离休后,仍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部队建设。

     陈兴畴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军队的建设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嫉恶如仇,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他忘我工作,勇挑重担,任劳任怨,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敢讲真话,密切联系群众;他团结同志,关心部属,平易近人,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深得所在部队广大官兵的爱戴;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

     1997年12月12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坚定地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原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陈兴畴同志因病在南京逝世。陈兴畴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忘我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一生,他为我军建设和发展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革命业绩、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陈兴畴校友是西农的骄傲和光荣。                    (罗志成)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陈兴畴同志永垂不朽》1997年12月,《中国共产党西北农业大学组织活动纪实》(1992年)及《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建党前后》(陈志远)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