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骐校友来信向母校汇报工作

  • 发布日期: 2006-09-05

 

张仁骐简介

一、简历:
  张仁骐,男,汉族,出生于1919年11月,山西大同人。1946年国立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工学学士学位。解放前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务处助理工程师,浙江太湖流域东苕溪运河工务所主任,察哈尔省水利局技正。1948年察哈尔省解放后,在察哈尔省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作。后来派到大同市军管会作为军代表,负责接管大同市的四家水利公司。1953年1月任华北水利局工程师。1954年9月调山西省水利局(厅),主任工程师,参于工程的项目审批、设计审批以及管理等。1990年4月在山西省水利厅离休(厅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山西省水利学会理事,水利厅技术委员会委员。

二、主要工作:
  1948年初在察哈尔省水利局工作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地下工作,负责保护水利工程的物资、技术资料、仪器、技术人才以及革命人士的安全等,准备迎接解放。1948年底察哈尔省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时,没有任何损坏和损失,圆满完成了任务。
  张仁骐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四十多年,在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解决工程中的疑难问题方面思路新颖,办法巧妙,效果好。以下简单介绍几项较典型的工程实例。
  1、识破“纸糊工程”。1949年5月在大同市以军管会军代表身份接管水利工程。其中御河水利公司新修了30里长的引水工程,还未过水,技术负责人是两名留用的日本工程师。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排沙泄水闸、渡槽、涵洞、桥梁等。在接收过程中,张仁骐沿30里长的渠道走了来回,详细检查了每个环节,发现质量很差。随后全面向省委作了汇报,认定是“纸糊工程”。这引起了留用日本人和该公司中方技术人员的不满。当年6月一场大雨将砌石工程全部冲垮。
  2、新型抬堰式跌水工程设计。1949年底,新建御河灌区水利工程。该工程落差大,跌水多。跌水工程费用约占总费用的70%。在工程中负责跌水的设计施工。首次设计了抬堰式跌水,当时国际上尚无工程实例,只有印度的水工模型试验资料。该设计方案经水利部专家审定,安全、可靠、节约投资30%多。工程采用的是15号灰浆(15号灰浆配比:水泥∶白灰∶沙子=1∶2∶9)。当时要求水工建筑寿命5~7年。该工程至今已56年,完好无损,运转正常。
  3、10吨公路桥过22吨车。1950年修御河西干渠时,需架设三座国防一级公路桥,木石结构,过10吨汽车,安全系数1.2,全面负责桥梁的设计和施工。1964年该桥需改建成承重20吨的公路桥。拆桥时用22吨的牵曳车在桥上过了一个来回,该桥纹丝不动。拆开桥时,发现主材料是一级红松7根,无特殊材料,令在场的人,其中有大同装甲兵学院的桥梁专家百思不得其解,赞叹不已。
  4、独石分洪。1969年秋,解决浑源县大东峪(恒山)分洪灌溉问题。这里山谷洪量大,泄洪时间短,山谷口洪积扇坡度陡,漂石又多又大。河水低槽在左岸,右岸无法引洪灌溉,历史上多次引洪都失败了,修工程难度很大。经过半个月的考察、研究,在洪积扇的上中部选点砌了一个体积1m3石礅。当有洪水时,形成软水挑坝,实现了左岸7,右岸3的三七分洪(当地要求)。1973年去那里出差,看到右岸引水顺利,群众非常满意。而在当时投资仅30元左右。
  5、“一平、二灌、三排水”法治理盐碱地。汾河灌区共有耕地150万亩。其中120万亩受盐渍化威胁,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斑块约33万亩。汾河灌区属干旱区,1964年开始搞排水改良盐碱地试验。1973年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平、二灌、三排水”法进行大面积改良盐碱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文水县大象村,有耕地万亩,盐渍化严重。改良后,1974年亩产由上一年422斤增加到655斤,1975年又增到708斤。改良盐碱地后灌区农业生产面貌彻底改变了。
  注:“一平、二灌、三排水”:“一平”:即平整土地;“二灌”:河灌加井灌;“三排水”:就是三种排水措施①开挖田间排水网;②灌溉用打的井兼起竖井排水作用,必要时可实行抽排;③生物排水:实现灌区林网化、树木生长吸收地下水,起到排水的作用。

  张仁骐热爱祖国的水利事业,以毕生的精力研究水利科学技术,无论什么工程都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质量第一。即使在文革中处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依然全身心投入水利技术工作中。所主管的工程项目省工、省料、投资少、质量好,至今无一工程出问题。与上述工程类似的项目还很多,他在科研、设计、施工、管理方面都有深刻的体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愿与母校水利系的各届校友交流。